[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9 00:37

《资治通鉴》:成功只有这四个方法

历史这玩意儿,不是故纸堆,是人精们的实操手册。

《资治通鉴》这座大宝库,堆满了帝王将相的成与败,血与泪。

司马光老爷子编这书,就是想给后来者照个亮儿。

翻烂了它,你会发现,甭管是开国皇帝还是草根逆袭,想成事儿,绕不开四条道儿。

01隐忍待时:伏久者,飞必高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想成大事,先得学会憋着。

《资治通鉴》里,勾践的故事最是刻骨铭心。

夫椒一战,越国被打得稀巴烂,勾践从一国之君直接跌成吴王夫差的马夫。

给夫差牵马坠蹬,尝粪问疾,这屈辱,搁一般人早抹脖子了。

但勾践不。

他把苦胆挂屋里,坐着躺着都舔一口,时刻提醒自己:“勾践,你忘了会稽的耻辱了吗?”

回到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穿粗布,吃糙米,亲自下地干活,夫人带头织布。

国力像冬天的柴火堆,一点点攒着。

吴国那边呢?夫差忙着北上争霸,穷兵黩武,掏空了家底。

等到黄池会盟,吴国精锐尽出,国内空虚。

勾践等的就是这个千载难逢的“时”。

他倾全国之力,雷霆一击,直捣吴都姑苏。

夫差回援不及,最终自杀,吴国灭亡。

勾践从阶下囚到霸主,靠的就是这口“忍”字诀里的硬气。

机会,往往偏爱那些在至暗时刻仍能屏住呼吸、积蓄力量的人。

司马懿面对曹爽的步步紧逼,装病装傻装老年痴呆,一装就是好几年。

曹爽放松了警惕,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一击致命,奠定晋朝基业。

刘秀在更始帝麾下时,哥哥被冤杀,他强忍悲痛,不露声色,甚至主动请罪,终于获得外放河北的机会,龙归大海,终成帝业。

看看这些狠角色,哪个不是“忍”功了得?

形势不如人,硬刚就是找死。

把尾巴夹起来,把锋芒藏起来,默默蓄力,等待那个属于你的“风口”。

时机不到,你就是颗种子,得在土里猫着。

时机一到,破土而出,便是参天大树。

隐忍不是怂,是战略性的潜伏,是顶级猎手的必修课。

02借势造势: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单打独斗?那是莽夫。

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借”字当头。

《资治通鉴》里,张仪一张嘴搅动天下的本事,堪称教科书。

他跑到楚国忽悠楚怀王,说您跟齐国断交吧,秦国给您六百里地!

楚怀王这傻白甜,真信了,跟齐国彻底闹掰。

结果张仪改口了:“我说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

楚怀王气疯了,发兵攻秦,结果被打得满地找牙,还丢了汉中。

张仪靠什么?借的是秦国强盛的“威势”,造的是楚王贪婪的“愚势”。

他精准地利用了楚王的贪婪和秦国的武力,把一盘棋下活了。

真正的棋手,从不在意一时一子的得失,只关心如何将整个棋盘纳入自己的“势”中。

再看战国四公子,哪个不是养士三千?

信陵君窃符救赵,靠的是门客侯嬴、朱亥的胆识和勇力。

平原君毛遂自荐,靠的是门客毛遂的急智和口才。

他们自己未必事事亲为,但善于汇聚人才,借众人之智、之力、之势,成就大事。

刘邦更是此中高手。

他自己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谋不如张良。

但他最牛的本事,就是能把这些牛人拢到一块儿,借他们的“势”去打天下。

他给韩信兵权,借韩信的军事天才扫平诸侯。

他听张良计策,借张良的谋略决胜千里。

他用萧何治国,借萧何的行政才能稳固后方。

没有这股子“借”的能耐,哪有大汉四百年江山?

势,看不见摸不着,却是成功最大的杠杆。

识势、顺势、造势、用势,方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立于潮头。

03当断则断:优柔者,失天下
成大事者,最忌婆婆妈妈。
《资治通鉴》里,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关键时刻的犹豫,往往是催命符。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打天下,有个关键人物叫李轶。
这哥们儿原本是更始帝的人,后来见刘秀势大,暗送秋波想跳槽。
他给刘秀的大将冯异写信,说什么“思效死力”,还故意按兵不动,让冯异顺利攻城略地。
刘秀收到冯异转来的信,啥反应?
他直接把信公开了!
手下人都懵了:陛下,李轶这是要投降啊,咱得保密拉拢他啊!
刘秀冷笑:保密?拉拢?这种首鼠两端的人,留着过年吗?
他太清楚李轶的德行了。
此人反复无常,今天能背叛更始帝,明天就能背叛我刘秀!
公开这封信,就是要让更始帝那边知道,李轶是个二五仔!
果然,更始帝大将朱鲔一看信,火冒三丈,立马派人把李轶给剁了。
刘秀借刀杀人,干净利落,除掉了一个潜在的大患。
优柔寡断者,终将被乱麻绞杀。

反观那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鸿门宴上,范增急得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一个劲儿举玉玦暗示他“决断!决断!”
项羽呢?看着跪地求饶的刘邦,心软了,犹豫了。
放虎归山!
结果如何?垓下悲歌,乌江自刎!
《资治通鉴》里,司马光借司马迁之笔,把项羽的妇人之仁批得体无完肤。
再看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前夜,那真是千钧一发。
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的刀都快架脖子上了。
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心腹被赶出秦王府,形势危如累卵。
李世民还犹豫吗?
再犹豫,死的就不是哥哥弟弟,而是他自己,还有他手下那帮子文臣武将,全得跟着陪葬!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他当机立断,伏兵玄武门,亲手射杀太子李建成,尉迟恭砍了李元吉,一举定鼎乾坤。
这才有了后来的贞观盛世。
关键时刻,刀光一闪,生死立判。
该出手时不出手,机会稍纵即逝,留下的只有悔恨和坟墓。
决断力,是领袖的脊梁骨,断了,人就瘫了。

04知止不殆:功成身不退,余殃必相随
爬得高是本事,下得来才是大智慧。
《资治通鉴》翻到最后,多少英雄豪杰,不是倒在创业路上,而是栽在功成名就之后?

战国后期,秦国能一统天下,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居功至伟。
他帮秦昭襄王废穰侯,逐华阳,强化王权,是秦国霸业的总设计师。
位极人臣,权倾朝野。
可范雎这人,有个致命缺点:睚眦必报。
当年害过他的魏齐,被他逼得走投无路,自杀身亡;推荐过他的王稽、郑安平,也被他安排要职。
结果呢?
王稽通敌,郑安平战场投降赵国!
按秦法,举荐者同罪。
范雎吓得魂飞魄散,幸亏秦昭襄王念旧情,没追究他。
这时,燕国辩士蔡泽来了,当头棒喝:“君之功极矣!此亦秦之分功之时也!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君何不归相印,让贤者而授之?”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范雎冷汗直流,立刻称病辞职,交出相印,得以善终。
他要是恋栈不去,等着他的,必是商鞅车裂、白起自刎的下场!
巅峰处撒手,比狼狈跌倒更需要大智慧。

再看那位“千古一相”李斯。
辅佐秦始皇扫六合,书同文,车同轨,何等风光!
可始皇一死,他就被赵高捏住了小辫子。
沙丘之谋,他明明知道赵高和胡亥要搞鬼,篡改遗诏,害死扶苏、蒙恬。
他怕什么?怕失去相位,怕富贵荣华化为泡影!
他妥协了,参与了。
结果呢?
胡亥上位,赵高掌权,李斯这枚棋子没用了。
被赵高诬陷谋反,腰斩于咸阳闹市,夷灭三族!
临死前,他看着一同赴死的儿子,哭道:“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想回老家遛狗打兔子?晚了!
早干嘛去了?
《资治通鉴》里,司马光对李斯的评价就俩字:“持爵禄之重”。
贪恋权位,不知进退,最终害人害己。
《道德经》说得好:“功成身退,天之道。”
杯子满了,再倒就溢了;弓拉满了,再使劲就断了。
懂得知止,才能在名利场的漩涡里全身而退。
否则,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历史的血泪教训,都在《资治通鉴》里写着呢!

结语
看明白没?《资治通鉴》这面镜子,照透了成功的四条硬道理!

隐忍待时,是蛰伏的智慧,勾践卧薪尝胆终吞吴,司马懿装病十年定乾坤。
借势造势,是杠杆的艺术,张仪借秦威搅动风云,刘邦聚群雄开创大汉。
当断则断,是杀伐的果决,刘秀诛李轶除后患,李世民玄武门前定生死。
知止不殆,是保身的哲学,范雎急流勇退得善终,李斯贪恋权位终灭族。

司马光编此书,呕心沥血十九年,就是要告诉后人:历史没有新鲜事,成败皆在方寸间。

这四个法子,不是什么狗屁成功学鸡汤,是无数枭雄用命试出来的金科玉律。

甭管你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吃透这四条,未必能保你封王拜相,但绝对能让你在人生这场硬仗里,少栽几个要命的跟头!

读史至此,刀兵入库,掩卷长思。
路,就在那本泛黄的《资治通鉴》里,自己掂量着走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资治通鉴》:成功只有这四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