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李善长拿出了免死金牌,朱元璋冷笑:看背面都写了什么
1390年,安徽濠州。一位老人冲官差喊:“放肆!老夫宅院,岂容尔等胡来?”官差冷声说:“皇上派我们捉拿大人,回京定罪。”
老人闻言拿出一物给官差。官差却说:“皇上让大人看它背后写了什么?”老人看去,随即瘫软在地。
此人是谁?他所拿何物?又看到了什么?
开国功臣,得意忘形他就是李善长,明开国丞相。李善长晚年告老还乡,却因一件大案满门被灭。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切还要从朱元璋创业说起。
元朝末年,蒙古人对汉人的统治极为严苛,不仅加佂百姓赋税,还执行等级制度。底层百姓苦不堪言,开始了武力推翻元朝的斗争。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省凤阳县,自幼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当过和尚,后来加入了郭子兴的义军。在郭子兴手下,朱元璋作战勇猛,治军严明,被郭子兴收为义子。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接过了该部义军的指挥权,成为一方诸侯。在此期间,朱元璋遇到了他的一个贵人。
这个贵人就是李善长。李善长原本是当地的秀才,多次科考没有考中,就在老家教书。见各路诸侯反抗元廷,李善长发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投靠了朱元璋,跟随其南征北战。
李善长虽然不能帮朱元璋上阵杀敌,但却是管理后方的一把好手。
朱元璋在壮大以后决定占领南京城。此时的南京城守备空虚,朱元璋非常轻松地就占领了该地。
朱元璋还没高兴多久,手下就来报:李善长正在安排别人运宝贝。
朱元璋勃然大怒,弟兄们在前以命相拼,李善长却想着找宝贝,冷着脸就去责问李善长。
可见到宝贝后,朱元璋傻眼了,这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堆堆账册。李善长解释:这些账册记录了南京的税收和人口,有了它们就能控制南京城!朱元璋知道误会了李善长,惭愧不已。
李善长的运筹对朱元璋征战贡献卓著,每次作战,朱元璋都无需担心后勤问题。
开国以后,李善长被封韩国公,任左丞相,还赐下一块免死金牌。
但权力和威胁是相对应的。一个人手中的权力越大,他对上级的潜在威胁也就越大。很快,李善长的一些行为就有些出格了。
位高权重,终遭猜忌李善长成为朝廷丞相后,立刻按照朱元璋的要求建造国子监,开恩科选拔人才,同时,他也积极协调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对明朝的快速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
但权力越大,越容易没有边界感。很快,李善长干的一件事被朱元璋知道了。
建国以后,李善长要在南京定居,但他的房子还没建好,就直接去找信国公汤和借了300士兵给自己盖房子。
汤、李二人都觉得这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可这事传到朱元璋那里,后者就很不高兴。
在朱元璋看来,汤和是领兵作战的武将,李善长是百官之首的文臣,二人有如此亲密的来往,以后岂不是要把自己架空?
马皇后看出了朱元璋的不开心,劝道:他们都是淮西人,李善长开口,汤和不好意思拒绝,以后你提醒他一下就行了。朱元璋这才没有发作。
如果说李善长借兵盖房是无心犯忌,那么接下来的一系列所作所为就是故意为之了。
李善长担任丞相以来,全权处理朝中事务。为了巴结他,朝中官员明面上对他尊敬赞美,背地里则输送钱财。李善长开始还严词拒绝他人行贿,但后来就习惯了,甚至享受权力的快感。
在任职期间,李善长不仅控制了朝中官员的任免权,还逐渐形成了百官“有事先报丞相,再报皇上”的职场潜规则。
朱元璋感受到了李善长的威胁,但出于朝局考虑没有对他下手,而是培养了另一个人制衡李善长。
此人就是刘伯温。刘伯温本名刘基,是浙江人,不属于李善长的淮西功勋集团。
朱元璋为了制衡李善长和其背后的淮西集团,任命刘基做左都御史,专门负责检察百官,揭发官员的违法行为。刘基和李善长经常围绕朝中官员任免问题发生小摩擦,而一件大事出战让二人决裂!
有一次,朱元璋接到密报,驸马都尉欧阳伦的家仆涉嫌走私,还杀了人,朱元璋命刑部立刻调查。刑部调查显示驸马仆人是误杀人,不存在走私行为。
朱元璋不信,又派御史台调查,结果刘基给朱元璋带回来了一个惊人的结果!
刘基和众御史调查发现:欧阳伦不仅走私茶马,纵容家仆杀人灭口,还前后打点几十名官员和武将为走私当保护伞。这些官员全是淮西勋贵,李善长的弟弟更是亲自参与。
最终,朱元璋判了欧阳伦死刑,涉案官员受到重罚,李善长因为此事在朱元璋心里的形象一落千丈。
几年后,刘基年迈告老还乡,朱元璋见李善长失去制约,就多次暗示李善长退位。最终,刘基退休第二年,李善长请辞回到了安徽老家。
免死金牌,难免灾祸李善长虽然告老还乡,但是他对朝廷的影响力丝毫没有衰减。在离任前,他上下联络,得到了徐达等武将的支持,将胡惟庸推到了相位。
任用胡惟庸也是朱元璋本人的心思,胡惟庸不仅是淮西人,而且能力出众,朱元璋对他非常满意。
胡惟庸上任以后,朱元璋很快就发现朝廷和李善长在时没有任何区别。朱元璋心里很不舒服,但没有发作,而是派人背地里调查。
很快,调查有了结果:胡惟庸仍然在和李善长秘密联系,询问处理政务的事情。
朱元璋稍稍放宽了心,他觉得这只不过是胡惟庸刚刚上任,对工作还不熟悉,所以要请教李善长。而且,当初李善长走得太匆忙了,都没有悉心指导胡惟庸。
就这样,朱元璋虽然心里不舒服,但没有声张。
可没多久,朱元璋发现胡惟庸比李善长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胡惟庸不仅任人唯亲,大肆敛财,还把亲信收为义子,结成朋党。
权臣当道,皇权必然不稳。朱元璋决定对胡惟庸下手了!
恰在此时,机会来了。有一次,朱元璋在外地巡查,明朝南边的小国占城国来京城朝拜,胡惟庸却把人晾在一边。朱元璋以此为借口把胡惟庸抓进大牢,查出谋反等多项罪名。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接班人,二人关系密切,李善长肯定知道内幕。
pic/wrvhqcifq2e.jpg
但朱元璋考虑到李善长功劳卓著,想让他寿终正寝,保留名节。可没想到,李善长年过古稀,身体还特别硬朗,甚至娶了一名刚成年的小妾。
朱元璋越看李善长越像三国的司马懿,最终还是对李善长出手了。
pic/jqjpjqziljp.jpg
官兵来到李府正要抓人,李善长却把他们一顿训斥,还拿出了朱元璋当年给他的免死金牌。可李善长没有注意到,免死金牌后边写了“谋反不能免死”这句话,而朱元璋给他定的罪名恰恰是谋反。
李善长瘫软在地,被抓回京,最后以谋反之罪被斩。
pic/p2y3utpjqh2.jpg
免死金牌不是第二条命,能否有效取决于皇权,甚至于免死金牌反而让持有者无所顾忌,气焰嚣张。
设想一下,如果李善长没有免死金牌,他会不会小心行事,收敛锋芒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