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第一将,全家47口被清军灭门,300年后他子孙把溥仪赶出皇宫
崇祯十一年,发生了戊寅之变,清军大肆侵扰明朝。他们攻陷城池,烧杀抢掠,然而清军在高阳城却遭到了最顽强的抵抗。原来,城中百姓在致仕老臣孙承宗的率领下顽强抵抗,使得清军损兵折将。最后还是城中炮矢耗尽,才被攻破城池。
孙承宗率领家中三十余口继续与清军作战,最终全都壮烈牺牲。
然而谁都没想到,300年后,孙承宗的后代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赶出了皇宫,为先祖报了一箭之仇。
孙承宗到底有多厉害?而他的这个后代又是谁?
“教书匠”临危受命上战场孙承宗虽然号称明末第一将,但是他并非武将,而是文官。
他天资聪慧,6岁就能对对联,16岁参加童子试,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中秀才。
然而此后多年他却寸步未进。倒不是他和《伤仲永》里的那位一样泯然众生了,而是他家实在太穷,无力继续支撑他的学业。
这也正常,古代科举是很烧钱的。而孙承宗家只是普通的农耕家庭,没啥背景,供不起他继续学习和参加科举。
孙承宗只得想办法打工挣钱,自己攒学费。
好在他当时“神童”的名头已经流传开了,因此不少人都请他徐家中当西席先生。
这其中甚至有大理寺右丞姜璧这样的朝廷大臣,以及榆林兵备房守士这样的地方大员。后来房守士升任大同巡抚,孙承宗也跟着一同前往大同。
孙承宗的老家高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宋朝的时候,那里就是宋辽两国的主要战场。
孙承宗打小就是听着那些宋朝将领的英雄故事长大的,因此他对于兵事很感兴趣,总想着能像那些英雄一样,为国效力、驰骋疆场。
因此,到了大同之后,他很快与当地的士兵打成一片。他教士兵们识字,讲英雄故事,而士兵们也和他讲了很多边地的情况。使得孙承宗对于真实的战场有了一个全面、深入地了解。
此外,他还多次出城勘探地形,实地了解各处关隘的情况。结交了很多士兵和将领。
此时的孙承宗怎么也想不到,这段经历为他以后与清军交战奠定了基础。
在攒够了盘缠,准备充足后,孙承宗于万历二十一年重新参加科举,成功考中举人。并于三年后高中进士,而且还是第二名榜眼。
孙承宗先是进入翰林院,担任编修一职。
只能说孙承宗天生就是当“教书匠”的命。不久之后他就被调到詹事府,负责教导太子。
明熹宗朱由校继位后,孙承宗以侍读学士的身份给明熹宗讲授经史典籍。
孙承宗讲课与其他老师不一样,其他老师都是老气横秋的在那里“之乎者也”,唯独孙承宗讲课都是讲大白话,而且结合现实分析那些“圣贤之言”。
孙承宗尤其喜欢给明熹宗讲一些军事上的事情,以及一些名将的故事,明熹宗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因此,一众老师里面,明熹宗最喜欢的便是孙承宗。他相信,自己的这位老师乃是不世之才,可堪大用。
随着后金的崛起,边地的战事越来越紧张,明军显然无力遏制后金的发展,情况越来越危急。
天启二年,坏消息不断传来。先是后金大军压境,广宁卫告急。辽东巡抚王化贞竟然带头跑路,熊廷弼没办法,只得退守关内。
而此时朝中的那些大臣又在做什么呢?在忙着争权夺利。
而边关的文臣武将也互相不服气,以至于无法有效地组织力量对付后金。
明熹宗看不下去了,心说:这些大臣怕是指望不上了,看来只能让老师出马了。于是孙承宗临危受命,出任辽东经略,主持对抗后金的战事。
就这样,孙承宗这个“教书匠”上了战场。
孙承宗的“笨办法”让后金尝尽了苦头当时明朝的绝大多数文官都是“说就天下无敌,做就无能为力”,整天只知道夸夸其谈和推卸责任。
但是孙承宗和这些人不一样,他是典型的实干派。
他很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没有指挥作战的经验,因此压根没考虑过指挥明军与后金曲硬碰硬。
他的优势在于对于边地地理、关隘的了解。他一番琢磨下来,决定打造一块“乌龟壳”一样的防御体系,做到“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效果。
后金当时在忙着消化新夺取的土地,无暇他顾。孙承宗趁机开始修筑城寨、构筑防线。
他先是修筑宁远城,并配以大小堡垒无数,这便是关宁防线。
紧接着,他又在锦州一带修筑城池、堡垒,彻底构建了延绵100多里的关宁锦防线。
整条防线可以用固若金汤来形容,硬是硬抗后金20年,屹立不倒。
在此期间,后金多次派人来袭,全都铩羽而归,只留下一堆尸骸。
此外,他还积极在辽东一带屯田练兵。
他这个文官虽然没有领军作战的经验,但是毕竟在边地和那些将士们相处了那么久,军队的问题他比朝中那些大臣要清楚多了。即便是兵部的人,对于边军的情况都没有他了解得细致。
他明白,不是将士们不努力,而是朝廷对军队缺乏重视。
因此他在辽东积极练兵,使得士兵们做到令行禁止,而且战斗力、士气也有显著提升。
别的不说,边军的战斗力相较之前至少提升了两三个档次。赫赫有名的关宁铁骑就是这么来的。
这样的军队,再配合上那些城池、堡垒,这才是确保大明20年安稳的倚仗。
而在一次次战斗中,一群将领也脱颖而出。大名鼎鼎的袁崇焕就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
袁崇焕配合关宁铁骑,那可是清军的噩梦。而一手造就这些的,正是孙承宗。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既然孙承宗这么厉害,他倚仗关宁锦防线,手握明军精锐,为何明末的局势会恶化到后来那样呢?
有句话说得很对,“明朝并非亡于清军,而是亡于自己。”说白了,是明朝君臣自己把自己玩没了。
明熹宗时期,宦官魏忠贤弄权,在朝堂上党同伐异,弄得朝堂乌烟瘴气。魏忠贤信奉“顺我者生,逆我者亡。”但凡敢和他作对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而孙承宗就完全不给魏忠贤面子。
魏忠贤多次以明熹宗的名义派去宦官担任监军,结果孙承宗都不正眼看对方一眼,后面干脆将对方灰头土脸地赶了回去。
这些宦官回去后,自然要在魏忠贤那里说孙承宗的坏话。更何况孙承宗此举无异于在打魏忠贤的脸。
加上孙承宗曾多次上奏明熹宗,阐明宦官干政的危害,这就彻底惹怒了魏忠贤。二人没少针锋相对。
有一次,孙承宗巡视完边军,便顺便去京师向明熹宗汇报下最近的情况。
这事情不知道怎么搞的,以讹传讹之下,等传到魏忠贤的耳朵里,已经变成了孙承宗率领数万大军奔赴过来,打算“清君侧”。吓得魏忠贤急忙跑到明熹宗那里求救。
由此足以看出双方的关系有多恶劣,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最终,孙承宗敌不过魏忠贤,被罢官。
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毕竟得罪了“九千岁”的人,至少也是抄家流放,孙承宗只是被罢官,在当时相当于没有惩罚一样。
倒不是魏忠贤不想落井下石,问题是孙承宗和他一样也有“圣眷”护身。是的,明熹宗念旧,孙承宗这个老师在其心目中还是很有分量的。魏忠贤再得宠,明熹宗也不忍严惩自己的老师。
等崇祯皇帝继位,铲除魏忠贤及其党羽,孙承宗得以再次被重用。
然而他却多方受到掣肘,根本无法大展拳脚。
原来,虽然魏忠贤没了,但是朝堂上依然派系林立,大臣们纷纷站队,互相弹劾、指责。
说白了,这群人只知道争权夺利,至于国家到底怎么样,他们根本不在意。
而很不巧,孙承宗因为务实,得罪的人多了去了。以前有明熹宗护着,没人能动他。现在皇帝换人了,那自然谁都能踩他一脚。
最终,孙承宗受够了这群“士大夫”,对未来感到了绝望,选择辞官返乡。
所以说,“明朝亡于自己”,这话一点没错。
漏网之鱼,隐忍数代,最终大仇得报崇祯十一年,清军再次南侵。孙承宗的老家南阳被围。
当地县令吓破了胆,丢下百姓落荒而逃,城中群龙无首,情况十分危急。
这时候,早已致仕的孙承宗站了出来,他组织军民积极防御,成功打退了清军的数次攻城。随着周边城池相继被攻破,高阳城这边的清军越来越多。
到了最后城中炮矢消耗殆尽,再也无力抵挡清军。面对攻入城中的清军,孙承宗和家中三十余口人奋力抵抗。
清军这边在得知他是赫赫有名的孙承宗后,想要招降他。然而孙承宗一口回绝了,他告诉清军:“自古忠臣不事二主,更何况汉胡不两立,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最终,孙承宗一家战至最后一人,全都为国捐躯了。
出于对其义举的敬佩,清军厚葬了孙承宗全家。后来乾隆皇帝编撰《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的时候,孙承宗位列其中。并被追谥“忠定”。
当时人们都以为孙承宗满门战死,谁也没想到会有漏网之鱼。
当时,孙承宗6岁的孙子孙之澧被母亲藏于茅草之中,竟然躲过一劫。孙承宗的血脉得以延续。
就这样孙家子弟隐姓埋名、忍辱负重300年。他们时刻没有忘记当年的仇恨和先祖的夙愿。
到了清朝末年,孙承宗的十世孙孙岳终于为家族一雪前耻。
他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了辛亥革命,为推翻清朝做出了一份贡献。最后他甚至亲自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给赶出了皇宫。
虽然时隔300年,但是孙承宗和孙岳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人们“何谓忠义”。只要多一些这样的忠义之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又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
参考资料:
《明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