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爆有趣的事
明朝,一个充满活力与矛盾的朝代。除了金戈铁马与朝堂风云,那些散落在史册角落的趣闻轶事,更能让我们触摸到那个时代跳动的脉搏与真实的人间烟火。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草根”本色明太祖朱元璋,从放牛娃到开国皇帝,其经历堪称传奇。这位平民出身的帝王,登基后依然保留着浓厚的“草根”气息。他极其重视农业,甚至亲自下田示范耕种,要求子孙后代必须学习农事。洪武二年,他命人在皇宫内开辟“御苑”,种植蔬菜瓜果,身体力行倡导节俭。
他对贪官污吏的厌恶深入骨髓,惩治手段堪称严酷且极具“创意”。他规定,官员贪污银子超过六十两,就要被剥皮填草,制成“人皮草囊”悬挂在衙门公座旁,以儆效尤。这种骇人听闻的刑罚,让明初官场一度为之肃然。
朱元璋的节俭近乎苛刻。他睡的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并无雕饰。皇后马氏亲自带领宫人纺织、浣洗。一次早朝,朱元璋的衣袖因磨损而露出破絮,他坦然展示给群臣,告诫大家不忘物力维艰。他主持编写的《大诰》,语言通俗直白,如同与百姓拉家常,目的就是让最底层的民众也能看懂朝廷法令。
建文帝下落之谜与永乐帝的“蛐蛐天子”朱元璋精心培养的继承人——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后年号建文。他推行削藩政策,却引发了四叔、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建文四年,南京城破,皇宫燃起大火,建文帝从此下落不明。有人说他自焚而死,更多人相信他剃发为僧,从地道逃出,浪迹天涯。这个明朝开国后最大的悬案,引得后世无数猜测,也给永乐帝朱棣的皇位蒙上了一层阴影。
成功夺取皇位的朱棣,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他雄才大略,迁都北京、派遣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功绩显赫。然而,这位铁血帝王却有一个“接地气”的爱好——斗蛐蛐(蟋蟀)。他对此痴迷到什么程度?甚至颁布诏令,要求各地进贡优质蛐蛐!
据明代笔记《万历野获编》记载:“我朝宣宗(应为成祖之误传,民间常将二者混淆)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一时之间,“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的童谣在江南流传。苏州的蟋蟀价格因此被炒得极高,一只上好蛐蛐可抵一头健牛。地方官吏为完成这项特殊的“皇差”,疲于奔命,百姓亦不堪其扰。永乐帝的这项爱好,成为他宏大历史功绩背后一个颇有趣味的注脚。
奇葩皇帝“大赏”:从“叫门天子”到“宅男道长”明朝中后期,皇帝们的“个性”越发鲜明。正统十四年,年轻气盛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遭遇惨败,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虏。堂堂大明皇帝沦为敌人的阶下囚,史称“土木堡之变”。瓦剌首领也先觉得奇货可居,竟押着英宗去叫宣府、大同的城门,企图骗开城门,英宗由此得了个尴尬的绰号——“叫门天子”。虽然后来英宗被放回并经历了“夺门之变”复辟,这段被俘经历始终是他帝王生涯中难以抹去的奇闻。
到了嘉靖皇帝朱厚熜,画风突变。这位皇帝在位长达四十五年,却有二十多年不上朝,一心躲在后宫炼丹修道,追求长生不老。他给自己封了无数个道号,什么“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一个比一个长且玄乎。他热衷于用少女的经血炼制所谓“先天丹铅”,认为此物可助其得道成仙,这种荒诞行为最终引发了宫女们绝望的反抗——壬寅宫变,差点要了他的命。嘉靖帝的“宅男”修仙生涯,充满了神秘色彩与荒诞不经。
而他的孙子,万历皇帝朱翊钧,则刷新了“怠政”的纪录。在位四十八年,创下了三十年不上朝的惊人纪录。大臣的奏疏堆积如山,官职空缺也不补任。他并非完全不理政事,而是通过“票拟”、“批红”等方式在幕后操控,但长期深居宫禁,确实导致了朝政的严重懈怠与党争的加剧。
正德皇帝的“角色扮演”与豹房若论明朝皇帝中“玩”得最出格的,非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莫属。他对枯燥的宫廷生活和繁重的政务毫无兴趣,一心追求刺激和玩乐。他在皇城西北角修建了著名的“豹房”,这里不仅有豢养的猛兽,更是他纵情声色的娱乐总部。
正德皇帝最令人瞠目的爱好是“角色扮演”。他给自己封了一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头衔,取名“朱寿”,然后煞有介事地给自己发俸禄。更离谱的是,正德十二年,蒙古小王子伯颜叩关来袭,这位“朱寿将军”竟然真的率军出关迎敌,在应州打了一仗(应州大捷)。回朝后,他要求吏部给自己“论功行赏”,加封“镇国公”。大臣们哭笑不得,却又无可奈何。
他还喜欢玩“开酒馆”的游戏。在豹房或外出巡游时,让太监宫女扮作掌柜、店小二,自己则穿上商贾衣服,扮演酒馆老板,亲自沽酒算账。玩到兴起时,还会把大臣们拉来“消费”,结果往往是皇帝强买强卖,大臣们被迫高价“买酒”,所得银钱尽入皇帝私囊。这种荒唐行径,将帝王权威化作了一场荒诞不经的闹剧。
嘉靖修道与海瑞抬棺嘉靖皇帝朱厚熜的修道事业,深刻影响了整个朝局。他任用道士担任高官,邵元节、陶仲文等人位极人臣。为了修建宏伟的斋醮祭坛(如著名的万寿宫、永寿宫),耗费的银子动辄数十万两,加重了百姓负担。为采集炼丹所需的“奇葩”材料,如龙涎香、珍珠、宝石、名贵木材等,更是劳民伤财,地方官员疲于奔命。
就在嘉靖皇帝沉迷于青烟缭绕的仙境时,一位刚正不阿的官员挺身而出。户部云南司主事海瑞,在嘉靖四十五年,备好棺材,诀别妻子,向皇帝呈上了那封名垂青史的《治安疏》。奏疏中直言不讳地痛斥皇帝:“陛下之误多矣,其大端在于斋醮…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他尖锐地指出:“天下之人不知陛下久矣!”(天下人认为您不对很久了!)这份奏疏如同一把利剑,刺破了嘉靖帝修仙的美梦。据说嘉靖帝气得暴跳如雷,把奏疏摔在地上,大叫:“快抓住他,别让他跑了!”当得知海瑞已备好棺材待死后,又默然良久,最终虽将海瑞下狱,却未处死。海瑞“抬棺骂皇帝”的壮举,成为明朝士大夫刚直气节的极致体现。
官员的“另类”生活与朝堂“口水战”明朝官员的生活,远非我们想象的只有案牍劳形。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官员俸禄却相对微薄(尤其低级官员),加之官场风气变化,许多官员发展出丰富的“副业”和社交生活。他们热衷结社,如诗文社(如复社)、酒社、甚至专研戏曲的“曲社”,在雅集唱和中联络感情,探讨学问,有时也议论时政。收藏古董字画、品鉴美食、建造精巧园林也是士大夫阶层的风尚。
朝堂之上,除了处理国家大事,官员间的“口水战”也相当精彩。明朝言官(六科给事中、十三道监察御史)权力颇大,以直言进谏为荣,弹劾大臣甚至皇帝是家常便饭。弹劾的理由有时非常具体甚至琐碎。比如万历年间,有言官弹劾某大臣,理由竟是该大臣上朝时咳嗽声音太大,有失体统!还有官员因在奏疏里写错字(如把“万寿无疆”写成“无寿无疆”)而被同僚揪住不放,大加弹劾。这种近乎吹毛求疵的弹劾,有时是党争工具,有时是言官刷存在感,构成了明代政治生态中一种独特的喧嚣。
官员们上班的“行头”也有讲究。明朝规定,官员上朝或办公,必须随身携带两样东西:一是“笏板”,用以记事备忘;二是“牙牌”,相当于出入宫廷和衙门的身份证兼工作证。下朝或下班时,紫禁城各门(如午门、东华门、西华门)验放牙牌的场景蔚为壮观。散朝后,官员们常会相约去城隍庙街或棋盘街等地的茶馆酒肆聚会,交流信息,谈论时事,这成为京城官场文化的一部分。
市井繁华与“时尚”潮流明朝中后期,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江南的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夜市通宵达旦。《南都繁会图》生动描绘了南京城店铺招幌林立、行人摩肩接踵的盛况。“苏样”(苏州款式)成为引领全国的时尚标杆,从服饰发型到家具摆设,乃至行为做派,皆以效仿苏杭为荣。富家子弟竞相追逐最新潮的衣帽鞋袜样式,一件上好苏样衣裳价值不菲。
市民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戏曲演出空前繁荣,昆山腔经魏良辅改革后风靡全国,诞生了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不朽名作。酒楼茶馆里,说书艺人讲史、话本,引人入胜。庙会社火、龙舟竞渡、元宵灯会等节庆活动热闹非凡。赌博之风也颇为盛行,叶子戏(类似纸牌)、骰子、围棋都是常见的博戏方式。
饮食文化也极有特色。来自新大陆的番薯、玉米、辣椒逐渐普及,丰富了百姓餐桌。宫廷与民间在饮食上相互影响,如太监们喜欢的炙蛤蜊、炒鲜虾等做法流入市肆,民间流行的“塞外”火锅(即涮羊肉)也深受达官贵人喜爱。北京六必居的酱菜、王致和的臭豆腐、苏州的糕点、金华的火腿、绍兴的黄酒,都已成为驰名天下的品牌。一本《金瓶梅》,便为我们展示了明代官商家庭宴席上的山珍海味与市井小民的日常饮食,充满了鲜活的时代气息。
明朝的趣事远不止于此,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拼凑出的正是一个鲜活生动、充满人性温度的大明王朝。它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古人同样有着七情六欲、奇闻异趣,他们的生活,一样精彩纷呈。
参考历史书籍:
1. 《明史》 (清)张廷玉 等撰
2. 《万历野获编》 (明)沈德符 著
3. 《酌中志》 (明)刘若愚 著
4. 《菽园杂记》 (明)陆容 著
5. 《玉堂丛语》 (明)焦竑 著
6. 《谷山笔麈》 (明)于慎行 著
7. 《涌幢小品》 (明)朱国祯 著
8. 《松窗梦语》 (明)张瀚 著
9. 《陶庵梦忆》 (明)张岱 著
10. 《金瓶梅词话》 (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