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评价冯玉祥:很残忍,谎话连篇,我这人做不出他做的事
1990年,当年已近九旬的张学良,在接受采访时,回顾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对无数历史人物做出评价。大多数人,他都尽量给出中性甚至正面的看法。
唯独提到冯玉祥,面色一变,怒意难掩,说出:
“冯很残忍,杀人,我对他很难过的,我这人做不出他做的事。”
冯玉祥,那个曾八次倒戈、左右时局的“布衣将军”,究竟做了什么,让张学良难以释怀?
变脸太快冯将军1924年中国北方的政局风云突变。
那一年的直奉大战如火如荼,吴佩孚统领的直系与张作霖掌舵的奉系,正在山海关一线展开激战。
战场烟尘滚滚,胜负未卜,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却让战局瞬间倒向了奉系一方。
发动这场政变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时任陆军检阅使、驻扎北京的冯玉祥。
他一声令下,部下鹿钟麟挥兵控制北京,将当时的直系总统曹锟软禁,又赶走了小皇帝溥仪,自此“北京政变”震动天下。
张作霖彼时正在山海关前线指挥作战,突然得知北京后方已为冯所控,既惊且喜。
惊的是冯玉祥此前虽与奉系非敌非友,但此番如此果断倒戈,未免令人难以琢磨其心机。
喜的是失去后方依靠的吴佩孚立刻陷入孤立,数日后便仓皇撤军,直奉大战至此以奉系大胜收场。
张作霖得以顺利入主中原,掌控北洋政府,冯玉祥在外则成了一呼百应的“国民军”总司令,一时间声名鹊起,势头甚至压过张作霖本尊。
对于张学良来说,当时的冯玉祥,在他心中或许尚带几分敬意。
但这种敬意仅仅维持了不到一年,便因一纸密约而灰飞烟灭。
1925年11月,奉系腹地突然传来惊天消息,郭松龄在滦州起兵反奉,挥军欲破山海关,直指奉天。
张学良一时之间难以置信,奉军上下均目瞪口呆。
直到郭松龄死后,张学良才无意中看到那封《郭密约》,谜底才揭晓,原来郭松龄的起兵反奉,是冯玉祥背后策动,谋划已久。
在这份密约中,冯玉祥许诺支持郭松龄夺取奉天,自己则要以天津为交换,坐收渔利。
字字句句,张学良看得愈发寒心。
更令人发指的是,郭松龄刚一出关,冯玉祥却立即变脸,转而攻打郭部的盟友李景林,导致后者反目倒戈,截断郭军后勤。
李景林愤怒之下,封锁物资,与张宗昌联手组建“直鲁联军”,反攻郭军。
郭松龄的部队孤军深入,被围困在寒风四起的山海关一带,最终全军覆没。
张学良那年才二十四岁,或许正是年少轻狂、情义当先的年纪。
他眼睁睁看着自己最敬重的恩师被围剿而死,而背后推手竟是曾“助父国”的冯玉祥。
这种复杂的心理落差,使得他从震惊,到愤怒,最后转为长久的怨恨。
冯玉祥确实“帮”过奉系一次,却也“毁”过奉系的根基。
他不是不明白郭松龄有其政治野心,但在他心中,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冯玉祥。
冯的“恩”,来得快也去得快,冯的“助”,看似顺风实则设局。
在他晚年谈及民国往事时,仍不改初衷,一字一句都透着失望和厌恶。
冯玉祥再戮奉系1927年,北伐战鼓响彻南北,蒋介石率领的国民革命军接连攻克武汉、南京,直系与皖系的残余势力节节败退。
北洋政府已是风雨飘摇,但奉系尚居中枢,张作霖挟控制京津之威,手握数十万大军,仍旧构成国民革命军北伐途中的最大屏障。
彼时的形势,犹如长河拦断,若不能清除这道“奉系大坝”,北伐之势便无法一泻千里。
蒋介石清楚,要击败奉系,必须从两个方向发起夹击,一南一西,内外呼应。、
就在这关键时刻,冯玉祥再次登场。
冯玉祥,这位多次倒戈、善于审时度势的“布衣将军”,先前因与张作霖、段祺瑞的政见分歧而远赴西北,暂时隐退,但绝未真正退出权力舞台。
他的部队驻守潼关,横亘于中原咽喉,一旦出兵,便可直插奉系侧翼,掀翻整个战局。
蒋介石知道此人既有兵权,又有野心,于是几经周旋,终于说动冯玉祥“出潼关、助北伐”。
一纸任命书,冯玉祥以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的名义正式归队,挥师东进。
他的出山,不仅改变了北伐战局,更成为奉系溃败的最后催命符。
彼时的张作霖仍驻北京,自诩手握重兵,尚能固守关内。
他没料到冯玉祥会在此刻翻脸,更没想到自己一度资助冯部重整军队、暗中提供军饷,竟换来的是一把插入胸膛的匕首。
张作霖愤怒不已,却无能为力,因蒋冯联手之势已成,他再如何布防也难挡两面夹击。
冯玉祥所部由西向东,潼关以东,直鲁联军节节败退。
山西军阀阎锡山原本站队奉系,但见风向已变,干脆摇身一变,宣布加入国民政府,自任“北方军总司令”,变节之快不输冯玉祥。
奉系内部顿时四分五裂,援军调度混乱。
此时的张学良尚未全面接班,但已实质掌控东北军大权,亲自坐镇前线调度兵力。
他心中或许尚存幻想,希望冯玉祥记得当年直奉大战之情、郭松龄之死的旧账未清,不至于太过逼人。
但他错了,冯玉祥不但不留情面,反而在战场上处处抢功,连对阎锡山都心存提防,对奉系更是毫无余地。
他将奉系视为可随意碾压的对手,不惜代价地追击残军,务求“一战定江山”。
奉军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撤出北京。
1928年6月2日,张作霖发布“出关通电”,宣布撤军返回奉天,6月4日凌晨乘坐专列离京。
列车驶至皇姑屯时,突然爆炸震天动地,张作霖当场重伤,不久后在担架上咽气。
父亲尸骨未寒,张学良强忍悲痛接掌东北大权。
他面对的局势复杂无比,既要稳住奉系残部,又要对外示弱、避免日本借机插手。
几经权衡,他最终选择“改旗易帜”,宣布接受国民政府领导,实质上向蒋介石低头。
这一切的代价,是奉系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张家军也从主角沦为配角。
冯玉祥却在这场大戏中风头一时无两,他不仅成为北伐胜利的重要推手,更在舆论场上被封为“民国再造之功臣”。
蒋介石对其虽心存忌惮,却也不得不赞其“功在当代”。
从此,冯玉祥和张学良虽同为国民政府麾下名将,却各走各路,互不相容。
中原大战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之间的权力斗争,终于演变为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这场号称民国时期最大规模的内战中原大战,横跨黄河两岸,数十万兵力对峙,战火从河南蔓延到安徽,从徐州烧到郑州,民不聊生,山河震荡。
天下人都知道,这是一次各路军阀的总清算,而对于张学良来说,这不仅是一场战事,更是一次掩藏多年心结的彻底爆发。
自1928年“东北易帜”后,张学良正式接过父亲张作霖的政治遗产,成为东北王。
他表面上归顺国民政府,实际上则始终保持高度独立。
坐镇东北的他,兵强马壮、资源丰厚,得到张学良,就得到胜算,这一点,蒋介石和冯玉祥都心知肚明。
大战伊始,冯玉祥与阎锡山联手出兵讨蒋,号称“为国除奸”。
蒋介石腹背受敌,危在旦夕。
彼时的张学良站在山海关内,冷眼旁观,他不急不躁,不表态,不通电,任由局势发展。
而冯玉祥面对张学良,他既不示好,也不沟通,似乎张学良理应归附其下。
阎锡山倒是多次派人入关游说,试图拉拢张学良,但终究只是虚与委蛇。
这场战争的本质,是蒋、冯、阎三人之间的你死我活,谁也不想当老二,更不愿当牺牲品。
1930年7月,战事正酣,双方胶着。
就在这关键时刻,张学良终于发声,他发布通电,宣布“为国家统一、为和平安定”,决定率东北军南下入关,维护中央政府。
此举如平地惊雷,瞬间改写战局格局。
蒋介石如释重负,冯玉祥却五雷轰顶。
他原本指望张学良至少保持中立,如今却在最关键时刻被一脚踹开,被昔日旧敌和旧盟友齐齐围攻。
东北军兵锋锐利,一路南下兵不血刃,冯部士气大跌,后援断绝,阎锡山也开始动摇阵脚。
冯玉祥不得不仓皇撤退,最终全线崩溃,逃至西北,彻底退出政治中心。
后来二人虽同为抗日爱国将领,但道路再无交集。
冯玉祥去西北,终老于他乡,张学良则走上了另一条悲喜交加的命运之路。
“我这人做不出冯做的事。”这是张学良给冯玉祥的定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