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8 21:49

[海州旧事]历史上的朐阳门在哪里?


1514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南梁天监十年(511年)3月,大将马仙琕受梁武帝派遣,与北魏卢昶军队在海州大战至12月,城内的傅文骥粮尽力竭,献城投降。明张峰《隆庆海州志》载:海州“旧为土城,相传梁天监十一年(512年)马仙琕筑。”由此可知海州城原为土城,马仙琕占领该城后的第二年,对损毁的原朐县土城进行修筑。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引用了张峰《隆庆海州志》,用“相传梁天监十一年马仙琕筑”表述。这样算来海州城距今1513年。

海州城位于朐山脚下高地,东面是海,城高9米,周围三里。有东西二门,东门今已不存,西门即鼓楼,唐宋时增修鼓楼以西新城。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魏胜下海州,复筑城浚隍,以备金人。宝祐三年(1255年),李壇又加修筑。西城元季兵废,至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淮安卫分中前千户所,千户魏玉戍守海州,在西城故址上修筑土城,与东城相连为一城。

海州城砌以砖石是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千户殷轼为防倭寇,墙外敷以砖石并筑女墙,墙高二丈五尺,周围九里一百三十步,女墙共二千四百九十六蝶,城铺二十八座。增设南、北二门,形成东、西、南、北四门。此时有了南门,名朐阳门,位置在双龙井偏西北,塘巷南端。并在东、北二门设有月城。南门至西门城壕深五尺,阔一十四丈,长二里三百步,设有砖桥一座。另三门设有吊桥。

从明张峰《隆庆海州志》所载海州城地图知,海州东临大海,南面朐山,山南即为涟河入海处,北面临洪场盐田,西面王家沟、高桥,乃依山傍海之地,故古人择此建城。扩修城之河壕,自朐山南引涟河之水,绕西门过北门流向大海。古人将胊山围在护城河之内,南门不设吊桥,筑砖桥一座便于通行。胊山围在护城河内可防敌人登高窥探,加之东面大海开阔,一览无余,确是高明。

万历二十年(1592年)4月14日,日本为了吞并朝鲜,丰臣秀吉进攻朝鲜,“壬辰倭乱”爆发。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明王朝出兵援朝。为防倭寇骚扰中国海疆,朝廷把原在海州城内的东海把总迁往东海城(今南城),增设水陆三营驻扎在云台山,与海州互成犄角。“知州周燧将西、南二门铺筑月城,仍周围筑敌台九座,四隅角楼四座,以便守御。”时海州四门皆有月城,新设的朐阳门月城,也即瓮城,外门朝东,内门朝北,城门的门楣上刻有“锦屏如画”4个大字。

瓮城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为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攻击。 瓮城在宋代已广泛构筑,成熟于明代。宋代政治家、军事家曾公亮《武经总要》记载:“门外筑瓮城,城外凿壕去城大约三十步上施吊桥。又称:其城外瓮城,或方或圆,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唯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变;瓮城上各设战棚,其制与敌楼同,间树视其广狭”。

由于朐阳门背靠朐山的特殊地理位置,不便交通运兵,而东、西、北三门则不同,是为军队出入之口。辛亥革命后,清江新军十三协应海州自治会之邀,何锋钰营长带领士兵便是从东门进抵海州。1939年3月3日,侵华日军也是从东门进入海州城。北伐军攻入海州是在1927年6月8日下午,第四十四军叶开鑫部是由西门打进海州,吓得城内孙传芳部队由北门与东门冲出,向北溃逃。海州解放是1948年11月6日,新海武工大队的200余人,拂晓即由北门进入城里。

民国时期,税警总团团长黄杰,在锦屏山园林寺设有军械库,为了进出方便,将十字街南延,破墙开了个门洞。为区别,百姓称朐阳门是老南门,叫白虎山处门洞为新南门。1954年4月9日,市长杨祖彤在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思想指导下,以新海连市市政府名义,上报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拆除海州古城,朐阳门在拆城中消失。

原朐阳门附近现仅存高台,东面:东西长265米,底宽40米,顶宽20米,高7米;西面,东西长200米,底宽30米,顶宽20米,高6米。现在幸福南路南端的朐阳门为1991年重建,位于海州双龙井南约180米处。残存的原朐阳门高台处,应立碑铭记,告知后人,这里曾是历史上的朐阳门所在地,至今逾600余年。
参阅资料;
明张峰《隆庆海州志》。
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
《海州区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
图片:1、5、9马鉴尧摄,余自网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州旧事]历史上的朐阳门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