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清廉"宰相,每天早餐都喝一碗汤,为此厨子要杀100只鸡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说起北宋时期的清廉官员,吕蒙正这个名字肯定榜上有名。
这位从寒门出身的宰相,一生为官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
可就是这样一个被后人称颂的清廉宰相,居然每天早上都要喝一碗特制的鸡舌汤,而制作这碗汤竟然需要杀死整整一百只鸡。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从草根到宰相的逆袭之路吕蒙正的出身可以说是相当寒酸。
他家里穷得叮当响,别说什么书香门第了,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
在那个门第观念极重的宋朝,像吕蒙正这样的平民子弟想要出人头地,只能靠读书考试这一条路。
这个年轻人也确实争气,硬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功名。
从一个穷小子摇身一变成了朝廷命官,这在当时可是轰动一时的大新闻。
吕蒙正进入朝廷后,凭借过人的才智和清正的品格,一路升迁,最终坐到了副宰相的位置上。
朝堂上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官员们,看到这个昔日的穷小子居然爬到了自己头上,心里自然不服气。
他们经常在背后嘲讽吕蒙正的出身,说些难听的话。
面对这些冷嘲热讽,吕蒙正表现得异常大度,从来不和他们计较,更不会因此而报复。
这种宽容的品格让他在朝廷中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
敢于直言的用人智慧吕蒙正当了宰相之后,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他经常要求各地的官员向朝廷汇报当地的人才情况,希望能够发现更多有用之才为国家效力。
有一次,朝廷需要派遣使者出使辽国,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外交任务。
宋太宗已经有了心中的人选,吕蒙正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他认为皇帝选中的那个人不太合适,坚持要推荐自己看中的人才。
这下子宋太宗不高兴了,觉得这个宰相是在质疑自己的眼光。
两人在朝堂上就这个问题争论了起来,吕蒙正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坚持自己的观点。
最终,皇帝还是采纳了吕蒙正的建议,派出了他推荐的使者。
结果证明吕蒙正的眼光是对的,这位使者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务,为宋朝争取到了很多利益。
宋太宗这才意识到吕蒙正确实有识人之明,对他更加器重了。
刚正不阿遭遇冤屈吕蒙正为官期间,最让人敬佩的就是他刚正不阿的品格。
蔡州有个知府叫张绅,这家伙在任上贪污受贿,搜刮民财,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
吕蒙正得知此事后,立即上奏朝廷,要求严查张绅的贪腐行为。
张绅知道自己的事情败露了,急忙托人找关系,想要摆平这件事。
他甚至散布谣言,说吕蒙正是在公报私仇,故意整他。
一时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有人开始质疑吕蒙正的动机。
宋太宗听信了一些流言蜚语,觉得吕蒙正可能真的是在搞报复,一怒之下就把他给罢免了。
吕蒙正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失去了宰相的职位,心中自然委屈,但他并没有为自己辩解什么,默默接受了这个结果。
过了一段时间,张绅贪污的证据越来越多,事实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宋太宗这才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吕蒙正,赶紧把他重新召回朝廷,恢复了宰相的职位。
面对这种曲折的经历,吕蒙正依然表现得非常淡然,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每日一汤的奢靡生活说到这里,我们终于要聊到那碗著名的鸡舌汤了。
吕蒙正虽然为官清廉,政治上非常有原则,生活上却有个不为人知的习惯。
他每天早上都要喝一碗特制的鸡舌汤,这汤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需要用新鲜的鸡舌头熬制而成。
这鸡舌汤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个汤嘛。
问题是,一只鸡就只有一个舌头,而且鸡舌头非常小,要想熬出一碗汤来,得需要很多很多的鸡舌头。
府上的厨子为了满足老爷的这个嗜好,每天都要杀死整整一百只鸡,只为了取它们的舌头。
吕蒙正对这个情况是完全不知情的。
他只知道每天早上都有一碗美味的汤喝,至于这汤是怎么做出来的,需要多少成本,他从来没有过问过。
在他看来,这不过是府里的日常开销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真相大白后的悔悟有一天,吕蒙正在府里闲逛,无意中走到了后院。
他突然发现院子里堆了一大堆鸡毛,密密麻麻的,看起来非常触目惊心。
吕蒙正感到很奇怪,就问身边的仆人这是怎么回事。
仆人支支吾吾地不敢说实话,吕蒙正追问之下,才知道了鸡舌汤的真相。
原来,为了给他做这一碗汤,厨房每天都要杀死一百只鸡,而这些鸡除了舌头之外,其他部分都被浪费了。
听到这个消息,吕蒙正简直惊呆了。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每天喝的这碗汤竟然需要如此巨大的代价。
一想到每天都有一百只鸡因为自己的一个小小嗜好而死去,而且大部分都被浪费掉了,他心里非常愧疚。
吕蒙正立即下令停止制作鸡舌汤,再也不许厨房为了这个而杀鸡。
他还把这件事当作教训,经常教育自己的子女要节俭持家,不能因为无知而造成浪费。
知错能改的品格魅力这件鸡舌汤的事情,让我们看到了吕蒙正身上一个非常可贵的品质,那就是知错能改。
他并不是故意要浪费,而是因为不了解情况而无意中造成了浪费。
当他知道真相后,立刻改正了错误,并且深刻反省。
这种态度在当时的官员中是很难得的。
很多人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会因为面子问题而不愿意承认,更不用说改正了。
吕蒙正却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这说明他确实是个有品格的人。
吕蒙正把这次的经历当作一个教训,不仅自己改正了,还用来教育家人。
他告诉子女们,做人做事都要考虑后果,不能因为自己的无知而给别人带来损失。
这种教育方式比起空洞的说教,显然更有说服力。
宽容大度的处世哲学回过头来看吕蒙正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身上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宽容大度。
无论是面对同僚的冷嘲热讽,还是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他都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去计较得失。
这种宽容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慧。
吕蒙正深知,在官场中如果斤斤计较,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
保持宽容的心态,既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也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宽容的品格,吕蒙正才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站稳脚跟,最终成为一代名相。
他的这种处世哲学,对后来的官员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结语吕蒙正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无完人,即使是历史上的名人,也会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重要的不是避免犯错,而是在发现错误后能够及时改正。
这位宋朝的清廉宰相,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知错能改,什么叫做宽容大度。
信息来源:
《宋史·吕蒙正传》,中华书局出版
《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著,中华书局出版
《宋朝官员制度研究》,邓小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宋政治史论》,王德毅著,联经出版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