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黄帝、颛顼、尧帝的保定印记
“三皇五帝”是华夏文明的源头符号,三皇多为开创文明的始祖,五帝则是上古时期贤明的部落联盟首领,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早期的历史脉络。保定,这座畿辅重地、燕赵旧邦,不仅留存着黄帝“合符釜山”的一统盛迹,更与“五帝”中的颛顼、尧帝深度绑定——一位会盟定根基,一位初封传文脉,一位诞此启盛世。三位圣王的足迹,伴着历代文人的诗词咏叹,在保定山川间留下了永不褪色的文明印记。黄帝会釜山:合符定一统,诗咏祖迹雄
作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在阪泉、涿鹿之战后,开启了华夏一统的关键篇章。据**《史记·五帝本纪》** 明确记载:“(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这一奠定民族雏形的重大事件,便发生在如今保定市徐水区城西的釜山,此山形如覆釜,恰与地名相合,山顶曾有黄帝庙,山腰留存“合符石”,为传说提供了实物佐证。
当时,黄帝召集天下部落首领于此会盟,废各族旧符,合图腾精粹创“龙”形符号,剖玉符分授诸侯,确立了华夏共主的地位。这一盛事引得历代文人登临咏怀,三国曹植在《黄帝赞》中盛赞:“少典之子,神明圣咨。土德承火,赤帝是灭。服牛乘马,衣裳是制” ,诗句镌刻于釜山黄帝庙碑,尽显对始祖创世功绩的敬仰。清代诗人张钝登合符台时亦挥毫:“釜山陈玉帛,符节剖共球。列传千官合,铭功万古留” ,精准再现了当年诸侯朝觐、玉帛相传的庄严场景。而明代瞿俊则以“兹山何似似一釜,蒸煮烟霞烹月露”的奇句,描绘出釜山的独特形胜与上古仙气。
颛顼封高阳:古郡承初祚,诗咏圣脉长
颛顼帝“静渊有谋,疏通知事”,是上古文明的重要奠基者。据**《中国历代帝陵》** 记载,其虽生于若水(今四川荥经县),却在保定高阳县开启治世篇章——“初国高阳”,以封地为氏,“高阳氏”的称号便由此而来。他在此教民稼穑、制定历法,更令飞龙作《承云》乐舞以祭上帝,为华夏文明注入早期活力。
“高阳”之名承载的圣脉,从屈原《离骚》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中可见一斑,诗人以身为颛顼后裔为荣,足见其影响力之深远。明代李东阳在《谒帝尧庙》中虽未直指高阳,却以“古帝祠空在,荒台草自生”的诗句,道尽了后人对颛顼这类上古圣王的追慕,恰与高阳之地的遗韵共鸣。如今的高阳县,早已成为延续颛顼文化、传承华夏文脉的重要象征。
尧诞伊祁山:丹陵生圣主,诗赞尧天春
尧帝与保定的联结始于生命之初。这位开创“尧天舜日”的圣王,姓伊祁,名放勋,据载生于丹陵,即保定市顺平县西北的伊祁山,此山也因圣迹得名“尧山”。相传山间清泉滋养了他的仁厚品性,成年后他“百姓昭明,合和万国”,成为治国典范。
伊祁山的圣名吸引着文人墨客前来朝圣,唐代胡曾在《尧祠》中挥毫:“帝尧遗迹至今存,庙对荒崖古木根。山卷白云朝帝座,林疏红日列仙门”,以凝练诗句勾勒出尧迹的庄严神圣,与山间传说相映成趣。唐代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句,更将对尧帝治国理念的推崇融入文化基因。如今山间仙庙犹存,柏木森森,正如今人登临诗中所写:“峰回柏森森,仙庙腾紫气。极目涤尘心,晴光无限好” ,让游人在自然风光中感受尧帝文化的生生不息。
从釜山的黄帝合符定鼎,到高阳的颛顼初封兴业,再到顺平的尧帝诞生启圣,保定的土地上,三位圣王的故事构成了华夏早期文明的重要叙事。《史记·五帝本纪》《中国历代帝陵》等史料为其锚定坐标,曹植、杜甫、胡曾等文人的诗句为其注入温度。这份“三圣遗踪”让保定成为探寻文明源头的核心之地,历史底蕴在诗与史的交融中愈发深厚绵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