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灭朝鲜、5年灭中国、10年内建立大日本帝国”
1592年春,丰臣秀吉命令军队渡海袭朝!日本全国动员,几十万铁甲,在海雾中靠近朝鲜南岸。明朝廷被忽然揪着神经——本来想着“倭寇”闹了一阵,又是宁夏乱事方平、贵州刚安静下来,谁会料到日本能组织这样规模的进攻?正乱糟糟,朝鲜国王一边逃亡一边连夜写信,万历皇帝看到奏本,批了个“急”,救人别拖,危机像从天窗下来的阴雨一样砸在了北京城头。现在看,都说历史人物是被推着走的,但在那个动荡夜晚,有几个人真的想到后来会那么一笔一画写进史书?丰臣秀吉是个人物。他幼年在贫苦农家,父亲也不过是兵器手,家境凑合。靠着仗胆子大,干劲也猛,外号叫“猴子”。成名后不掩野心。说,他要让大日本的威光扫过朝鲜、唐土、琉球,甚至南蛮。从播磨背井离乡,到织田信长营下改名换姓,头两年只是打杂,后来能混成羽柴秀吉,到头还是得谢谢信长。信长死后,他一口气压倒各家势力;别人还在祭祖烧香,他杀伐果断。成了天下人,自然就要试试“让人类历史记住他的名字”,他信这种说法。你说他痴心妄想也成,但看他当时动静,没人笑得起来。
秀吉不是独一个疯子。其实权力的枷锁总是让人睁不开眼。统一日本后,手下那些大名、武士、浪人、农民,有多少人心里想的是安分守己,未必。尤其那些在战国混到名声的武士,失了领地,难保不瞪着眼看新主子时,心思如针,不安本分。秀吉说服他们往外打仗——这才是最高明的围猎。打仗能平分说是出路,能抢土地还能给骚乱的政权找出口,太合理了!但真的有几个大臣看得穿吗?都以为他说的是外头的理由,谁清楚他想藏自己头上的烫手山芋?
丰臣秀吉对朝鲜那点铺垫也不算太怂。先后派了几次使者,提出的条件什么“祝贺上任”、要当“征明向导”、要称臣纳贡,朝鲜当然是不答应。可那个朝鲜政权呢?两党斗争,官员明里暗里争权,谁管得住外头敌人聚集?其实这些年朝鲜也有点自大,仗着家里有明朝撑腰,看日本还像小偷小摸的小岛国家。普通百姓哪懂国际局势——民间关于倭寇的流言,夹杂着恐慌与满足,什么“来了明朝兵,安啦”;哪知这回真的是亡国大事。
日军登陆,朝鲜溃不成军,几个星期就丢了大半江山,有点像风中纸片。而当时明廷还以为是小打小闹!只派了祖承训去,带了几个营打着“天兵”旗号,倒好,吃了大亏,消息传回来,朝堂那些戴着官帽子的,个个变了脸色。北京城里的气氛突然变得像要下雨。李如松,这个名字就这样被推上前线。辽东名门李家,少年时看惯了边疆风雨,手里有点办法。他带着四万余人马,进了朝鲜。平壤大捷,一战成名,把日军打得掉头就跑。收复了几块失地,朝鲜王甚至见了他都发抖,有点像找到了救命稻草。
可别以为这就能唤回和平。汉城是个死疙瘩。明军攻不进去,日军守着粮食踞城。李如松急了,索性烧了日本人的粮仓,断他们的粮道。结果,日本人受不了,往釜山退守。秀吉发现以前那种顺顺当当的胜利都是假象,气得摔了杯盏,和谈又跟着开场。他的条件夸张到让人没脾气——想娶明朝皇帝的女儿,还要让明朝送掉朝鲜国土四个道,明朝当然冷笑,心说“你想得美”。事情搁浅,继续打仗,都说外交讲究折中,结果啥都没有。
第二轮战争比第一轮还狠!丰臣秀吉掏出家底,一下调动十二万人。明朝换了将领,用的办法也变了。麻贵顶着压力扛住正面战线,李舜臣的水军则在海上翻了局。闲山、南原,争夺激烈。后来,李舜臣在露粱海一役中,几乎歼灭了日军水师,可惜自己也英勇战死。他死得壮烈,后来的朝鲜人追着写诗、造像。明朝和朝鲜联军趁着日军退却拼了命追击,几乎没给日本人留后路。据现代统计数据,《明史·兵志》等记载,这一战下来,日本损失惨重,约三分之一兵员损耗,岛津家精锐也全丢在朝鲜了。可你要问,是不是死战到底,全是铁血?其实有很多人想在混乱中活命。
这场仗拖了六年,朝鲜人惨烈至极,明朝兵力物资消耗巨大,国内一方面骄傲援友,一方面也哀叹“百万之积俱空”。而日军呢?丰臣秀吉忽然暴毙,遗命让手下撤退,倒让日军算躲过最难收场。撤兵时,日本国内早已乱成了一锅粥,一些武士家族也将这种创伤世代传承。可明朝呢?虽然表面上赢了,代价其实比谁都清楚——辽东边防空虚,国库见底。谁再提张居正的家底丰厚?都当是过去事。
有人分析为啥丰臣秀吉那么执着。说什么幼子鹤松病亡,他一时钻牛角尖,所以才“用打仗麻痹自己”。其实完全不靠谱,秀吉早在统一日本前就动了心思向外打,一切筹备早就拉开。又有人讲他其实想做勘合贸易,被明朝拒了才破罐子破摔,这也挺难成立。战争最初,他和明朝没什么贸易往来,最多后来和谈破裂,才假装有兴趣谈条件。
大家普遍看法,还是那句老生常谈:外部战争,是他巩固内部政权、安抚封地不稳,消化武士士气的最佳办法。他用外部战争组织军事总动员,试图把分散的大名和农兵拉成一个团体。总之,丰臣秀吉一心只想掌控全部土地,哪怕去冒全盘皆输的险。荒唐吗?也不尽然。室町幕府百年乱局之后,秀吉想靠一己之力结束乱世。可新一轮的乱世也是他打开的。
这一场“御倭援朝”对中国影响太大。表面上明朝赢了,但国库损失难以恢复,辽东门户大开,谁能想到几十年后女真人翻江倒海上来了?满清的大旗,是丰臣秀吉间接递过去的。其实这和万历三大征的另外两场,哱拜之乱、杨应龙之乱一样,都掏空了中原最后一点老底。胜利算胜利,代价反而让人心疼。
最讽刺的是,丰臣秀吉死后,“大日本帝国”的口号被历史埋了,但莫名地,日本军国分子又挖出来。1894年甲午、1910年吞并朝鲜,几十年间不消停。1931年918事变,东三省丢了,卢沟桥再起战乱。二十世纪的老剧本,其实在万历年那场战争里早已写好。日本战后虽然宣称和平,可那种极端主义思潮,有时还自得其乐地钻出来。现代中国总说要警惕,不能只听好话,要看他们做什么。
讽刺么?历史绕了个大圈,许多细节让人觉得“稀松平常”,可如果真进入那个哀嚎乱世,这点“常识”恐怕连命都不值。换个角度讲,政权更替、国家生死、群体与个人选择全搅在一起,哪里能分得清因果?故事总未必有最合理的结局,但留下的创伤,却在后来多年依然回响。
这场跨越两个世纪的征伐,叫醒了所有还信安心生活的古人,留下的不是简单输赢,而是弥漫在东亚上空至今未散的巨大阴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