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贵人李玉琴:第五次探监同房后,坚决离婚!再婚生子得圆满
十五岁入宫被封“福贵人”,二十九岁主动与末代皇帝离婚,李玉琴用一生诠释了何为挣脱枷锁、追寻自我。1956年的一天,长春市图书馆干部李玉琴再次踏上前往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旅程。这已是她第五次探监,面对那个她名义上结婚十四年却从未有过正常夫妻生活的丈夫溥仪。管理员出于同情,特意安排两人单独相处一晚。
晚年溥仪
那一夜后,李玉琴毅然提出离婚。一段由政治操纵开始的关系,最终由这位普通女性画上了句号。
被迫入宫,少女成为政治筹码1943年的春天,伪满新京南岭女子优级学校的教室里,15岁的李玉琴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命运即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日本关东军参谋吉冈安直拿着相机来到学校,为六十多名女学生拍照,照片被送到溥仪面前。
年轻的李玉琴
当时溥仪的爱妃谭玉龄刚刚去世,日本人急于在溥仪身边安插眼线,拿来了众多日本女子照片逼他选择。溥仪不愿被日本人控制,决定挑选一位中国女孩。在众多照片中,他圈中了那个看起来单纯稚气的李玉琴。
“以后遇到什么不吉利的事情,用你的福就可以克住了。”溥仪看着胖乎乎的李玉琴说道,并册封她为“福贵人”。
李玉琴入宫后,溥仪为她定下了严苛的“二十一条”:一切言行必须顺从溥仪,不准回娘家、不许愁眉苦脸,甚至思想上偶然起了不该起的念头也要立即请罪。这位贫苦人家出身的少女,一夜之间成了深宫中的金丝雀。
伪满洲国时代的溥仪
在伪满皇宫的同德殿里,李玉琴过着外人难以想象的生活。溥仪每两天探望她一次,但只是玩耍片刻便离开。当李玉琴好奇问到生孩子的事,溥仪总是找理由搪塞。
“皇上贵人都不是凡人,不能像普通人同床。”溥仪这样解释,还劝她追求“西方极乐世界”,做“神仙眷侣”。年少无知的李玉琴信以为真,放弃了一个女人做妻子和母亲的权利。
溥仪访问日本
深宫中的李玉琴虽然享受着锦衣玉食,却感受不到真正的温暖。她思念家人时,溥仪会慷慨地送去白面和钱物,但这种物质上的满足无法弥补情感上的空虚。溥仪高兴时让她唱歌、做体操,不高兴时甚至用笤帚打她,发完脾气还要她强颜欢笑。
命运转折,从逃亡到独立1945年8月,日本投降,伪满洲国垮台。溥仪带着李玉琴仓皇逃往通化大栗子沟。8月15日晚,溥仪在那里宣读了退位诏书,李玉琴的“福贵人”身份也随之消失。
更让李玉琴心寒的是,溥仪在逃亡途中抛下了她。溥仪承诺“两天后见”,却独自逃往沈阳,最终在沈阳机场被苏军抓获。被抛弃的李玉琴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她先后投奔溥仪的亲属,却屡遭冷眼。
1946年,李玉琴回到长春后写下了与溥仪脱离关系的“离婚声明”,但后来又改变主意,甚至咬破手指写下血书,表示永远忠于皇帝。这种矛盾心理反映出她内心的挣扎与迷茫。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李玉琴逐渐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她上了夜校,学习了缝纫技术,并于1956年被安排在长春市图书馆工作,成为自食其力的新女性。
195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特批下,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溥仪终于可以与家人通信。当李玉琴收到以“亲爱的玉琴”开头的来信时,不禁热泪盈眶。
她立即回信倾诉十年来的苦难,并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五次前往抚顺探望溥仪。
第一次探望,李玉琴靠大姐夫资助凑足路费,带着布鞋和文具满怀希望而去。但见到白发佝偻的溥仪,她大失所望。她讲述这些年的颠沛流离,溥仪却无法共情,只顾表白爱意。
第二次探望,李玉琴诉说找工作遇到的困难,溥仪无视她的痛苦,反而只关注她的美貌,说着不切实际的情话。第三次探望,溥仪兴致勃勃地谈论伪满时期的回忆,而这些往事对李玉琴来说却是痛苦的伤疤。
第四次探望时,李玉琴冲动提出离婚,但回去后又后悔不已,写信表示愿意再等。为挽回婚姻,溥仪邀请她进行第五次探望。就是这次探望,管理所人员破例允许她留宿一晚。
同居后的第二天,溥仪对李玉琴说:“难怀孩子”,还请她提要求。这句话让李玉琴深感侮辱,她彻底明白这段婚姻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幸福。1957年5月20日,经法院判决,李玉琴与溥仪正式离婚。
重生之后,平凡才是幸福答案离婚后的李玉琴迎来了人生的春天。1958年,她与吉林省广播电台工程师黄毓庚结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婚姻生活。婚后两人育有一子黄焕新,李玉琴终于体验到了做妻子的温暖和做母亲的喜悦。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玉琴因“福贵人”身份受到迫害。令人感慨的是,病床上的溥仪为她写下证明,表明自己没有给她的家人任何特权。
1980年代,李玉琴迎来了人生的辉煌时期。她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先后担任长春市和吉林省政协委员。她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出任物价检查员,为希望工程、体育馆建设捐款,还将保存多年的宫廷文物捐献给伪满皇宫博物院。
晚年的李玉琴生活平静而充实,她在吉林省交通学校担任名誉教授,教授历史课程,用自己的经历教育下一代。2001年4月24日,李玉琴在长春病逝,享年73岁。
她的墓雕以黑色为主体,象征坎坷人生,断裂部分代表伪满时期和宫廷生活的结束。一张无形的金属网,寓意着她冲破封建樊篱、走向新生的勇气。
曾经的长春市图书馆,同事们常能看到李玉琴认真工作的身影。她退休后选择将珍贵宫廷文物捐给博物馆,只留下几张老照片。有记者问她为何不与过去彻底切割,她淡然一笑:“那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教会我珍惜当下。”
2001年春天,李玉琴病逝前最后一次参观伪满皇宫博物院。站在同德殿前,她没有言语。那一刻,没有人知道她是否想起了58年前那个春天,那个被迫入宫的15岁少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