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陕西老农发现盗洞上报,经调查是长乐公主墓,墓穴被破坏严重
1986年,陕西礼泉县烟霞镇灵光村的一处盗洞揭开了唐代长乐公主墓的悲惨遭遇。这座唐太宗李世民爱女的墓葬因盗墓贼的侵扰而面目全非,棺椁焚毁,文物散失,令人痛惜。
李丽质,封号长乐公主,为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之女,生于武德四年。她自幼备受宠爱,8岁获封长乐郡公主,食邑三千户。
贞观六年,13岁的她嫁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婚礼由李世民亲自主持,陪嫁丰厚,彰显皇室恩宠。她恭谨孝顺,尊敬公婆,支持丈夫仕途,并曾劝谏李世民接纳忠言,展现出贤淑与智慧。
贞观十七年,她因病去世,年仅23岁。李世民悲痛万分,命鸿胪寺卿韦挺与少卿崔仁师为其修建墓葬,墓中壁画与陪葬品精美,反映盛唐工艺与皇室尊荣。她的早逝令李世民哀恸不已,墓葬规格亦体现其特殊地位。
1986年2月,陕西礼泉县烟霞镇灵光村一位老农在麦田劳作时,发现一处异常的深洞,洞口光滑,周围散落碎石与松土。此前数日,村民曾听到深夜爆炸声,未予重视。老农怀疑是盗墓贼所为,遂向派出所报案。
两小时后,民警与陕西文物管理部门专家抵达现场。勘查显示,麦田周围存在多个盗洞,洞口大小不一,部分被草丛掩盖,地面有爆破痕迹,推测盗墓贼使用了炸药。专家判断此为唐代墓葬,决定展开抢救性发掘。
发掘始于墓道清理,墓道宽约两米,砖石砌筑,表面覆有尘土。墓道尽头为封门砖,砖面刻有花纹,保存完整。揭开封门砖后,墓道两侧壁龛内发现彩绘陶俑,造型生动,衣饰精美,色彩鲜艳,显示墓主身份尊贵。墓室由三道石门封闭,超出一般公主墓的单门规制,反映长乐公主受李世民特殊恩宠。
打开最后一道石门后,墓室景象令人震惊:地面散落破碎瓷片、陶器碎片与烧焦木屑,棺椁踪迹全无,仅余灰烬与少量未燃尽木炭。墙壁壁画布满划痕与烟熏痕迹,部分陶俑被敲碎或盗走。
专家在墓室一角发现墓志铭碎片,拼接后确认墓主为长乐公主李丽质。墓志铭记载其生平与封号,证实墓葬为唐太宗爱女之墓。进一步勘查发现,盗墓贼为照明焚烧棺椁,致使遗骨无存。
墓室破坏严重,推测盗墓行为分多次进行:唐代后可能首次被盗,掠走金银珠宝;近代第二次盗掘带走部分陶俑与瓷器;1986年前的爆破为第三次,焚毁棺椁,造成毁灭性破坏。
墓室中残存123件陪葬品,包括陶俑、瓷器与铜器,工艺精湛,反映唐代高超技艺。其中一方白瓷辟雍砚,雕刻莲花纹饰,推测为长乐公主生前常用之物,保存完好。
墓葬壁画保存较好,内容丰富,描绘神龙、白虎、骏马与甲胄仪卫,线条流畅,色彩鲜明。《云中车马图》尤为精美,车马动态生动,展现唐代画工技艺。壁画中首次出现“昆仑奴”形象,外籍侍从肤色黝黑,服饰异域,反映盛唐长安的国际化特征。
墓葬结构复杂,包括墓道、天井、过洞、壁龛、甬道与墓室,全长48.18米,封土为方形覆斗式,边长30米,顶部南北宽5米,东西长8米,高10米。墓前有石人、石羊、石虎、石柱各一对,符合嫡公主墓规制。
发掘工作持续数月,专家清理出墓中残存文物,尽量挽救文化遗存。1991年,长乐公主墓对外开放,游客可观赏壁画与陪葬品,感受盛唐文化的辉煌与李世民对爱女的深情。墓葬的破坏引发社会对文物保护的关注,陕西文物部门加强了古墓巡查。
2010年起,礼泉县引入无人机巡查,覆盖昭陵陪葬区。2020年,红外监测技术投入使用,实时监控异常活动。2025年,礼泉县文物管理所升级监控系统,增设高清摄像头与传感器,覆盖灵光村周边,确保墓葬安全。
长乐公主墓的遭遇反映了盗墓行为的猖獗。国家加大对盗墓犯罪的打击力度,修订《文物保护法》,提高违法成本。陕西文物部门与公安机关协作,破获多起盗墓案件,追回部分流失文物。
长乐公主墓的发掘与保护为研究唐代丧葬制度与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但文物散失与棺椁焚毁的损失无法弥补。她的墓葬成为文物保护的警示,提醒后人珍视文化遗产。
长乐公主墓的发掘揭示了唐代皇室墓葬的规制与工艺。墓葬的三道石门、精美壁画与陪葬品显示李世民对爱女的深厚感情,也反映盛唐的物质与文化成就。壁画中的“昆仑奴”形象表明唐代长安的开放性,吸引了异域商贾与侍从。墓葬被盗的惨状则暴露了文物保护的脆弱性。盗墓贼的贪婪导致大量文物流失,部分可能流入海外,造成文化遗产的永久损失。
近年来,国际社会加强对非法文物交易的监管,中国通过外交途径追回部分流失文物。2023年,国家文物局与公安部联合行动,破获一起涉及唐代文物的走私案,追回陶俑与瓷器数十件。
长乐公主墓的遭遇促使文物部门完善保护措施,推广科技手段,减少类似事件发生。墓葬的开放与研究也加深了公众对盛唐文化的认知,激发了保护历史遗产的责任感。
长乐公主墓的悲剧令人叹息,盛唐遗珍在盗墓贼的破坏下黯然失色。文物保护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传承的使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