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8 16:50

美洲印第安部落对俘虏到手的白人女性做了什么?

说起“印第安人掳走白人女性”,很多人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一幅画面:火把、尖叫、绑架、篝火边的挣扎、残忍和野蛮。
这种想象太熟了——熟得像是老电影看过一百遍。但问题来了: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玛丽·罗兰森在1676年被俘,活着回来了,写了一本书,句句没说自己被折磨,却让印第安人一夜之间变成了“魔鬼代言人”。
从那以后,“女性被掳”成了白人社会的政治工具,印第安人的真实面目再没人关心。

她没死、也没疯,却成了文明的“烈士”1676年2月10日,马萨诸塞兰卡斯特镇遭到印第安部落的袭击。纳拉甘西特人与尼皮马克人联手进攻,掳走了24位定居者,其中就包括玛丽·罗兰森。她是一位清教徒牧师的妻子,也是当时殖民地上层的典型女性。
玛丽的三个孩子一起被带走。她的六岁女儿在逃亡途中因伤去世,其余两人则分给了不同的部落。玛丽自己则被安排给一位部落首领家庭,每天要干缝衣、煮饭等活计。
听上去像奴役?但其实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

玛丽在11周的被俘期间,有食物,有居所,还被允许照顾自己的孩子。她并未遭受肢体虐待,也没有被当众羞辱。
在穿越荒野的旅途中,她亲眼看到印第安人之间的分工、家庭的协作,以及一套熟练的生存机制。
最终,她被以20英镑赎回。这个价格,在当时并不算高,说明她在整个过程中其实被“当作资源”管理,而非“当作敌人”残害。
那印第安人为什么要掳人?第一是谈判筹码,第二是补充家庭成员,第三是获取劳动力。
印第安人常因战事、瘟疫失去族人,掳来的白人女性有时被纳入家庭,有时用于交换,甚至有人最后选择留在部落,不再返回殖民社会。
但故事的转折不在当时,而在玛丽获释之后。

她回到兰卡斯特,开始写书。写她的饥饿、恐惧、祷告、挣扎,写自己如何靠“上帝之恩”撑过印第安人的“野蛮对待”。书名很长,但主题明确:这是一个“清教女性”的受难记。
可讽刺的是,她在文中没有明确提到自己被伤害,也没讲印第安人如何虐待她。她只是不断强化一个主题——这是“文明遭遇野蛮”的过程。
故事开始变形了。
一本书,就能把整族人写成魔鬼玛丽的书名叫《一个上帝之仆人妇人的囚掳记》。出版之后,风靡北美殖民地。这是北美历史上第一部由女性撰写的囚掳叙事,也成了清教徒信仰的象征文本。
这本书的真正魔力,在于它把印第安人集体“标签化”了。他们在文中不再是具体的人,而是“恶的象征”、“反上帝的力量”、“文明秩序的破坏者”。而玛丽,成了“在野蛮中守住信仰”的道德标杆。

金莉教授指出,罗兰森的文本是一种“宗教化改写”,删去了实际交往的复杂性,强调苦难与救赎。白人女性被俘,必须苦、必须怕、必须回归,然后升华。
玛丽之后,大量“女性被俘”故事开始涌现。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有至少数十种类似叙述在北美出版。故事模式大同小异:印第安人袭村,女人被掳,遭难,祈祷,重返文明。
这些故事中,“印第安人”不是人,是敌人;“白人女性”不是个体,是符号。
而更关键的是,这些文本被迅速政治化。在讲坛上,它们被当作清教徒坚持信仰的例证;在教材里,它们变成“民族苦难”的记忆;在边境上,它们是“西进运动”的动员口号。

这些故事把印第安人塑造成了“必须防范和征服的他者”。一旦这个形象被固定,后续的掠夺、战争、驱赶、屠杀,全都能找到“情感理由”。
印第安社会真实存在的多样性、复杂性、交往性,统统被抹平。他们在故事中变成了“恶魔剧本”的固定角色,永远只能演坏人。
而最初的玛丽·罗兰森,只是被抓了,被带走了,吃了点苦,然后活着回来了。
她的痛苦被用来吓唬别人,更是为了动员自己人玛丽的书出版于1677年,正是清教社会与印第安人冲突最激烈的时候。那时北美还没建国,殖民地之间正在争边界、抢资源、扩人口。边境不稳,民心浮动,战争舆论必须有载体。
于是,一个牧师的妻子被俘的故事,就成了理想选择。
而这类囚掳叙事“更多是讲给自己人听的”。目的不是求真,而是制造共识、统一敌意、推进殖民行动。

1812年美英战争、1830年代印第安人迁徙法案、甚至内战前的边疆叙述,都反复引用这些“白人女性受难记”。每当国家要动员,故事就被拿出来讲一遍,讲到人民“必须相信”:敌人很坏,我们必须行动。
故事中的白人女性,已经从“具体人”变成“文明化身”;印第安人,则彻底失去了具体面孔,成了“永恒对手”。叙述主导权牢牢握在白人手中,他们说谁野蛮,谁就必须野蛮下去。
这一切,并非出自真相,而是出自讲述者的需要。

而当她回到原来的世界,那段经历就被换了“剧本”——成了一种叙事资产,一种政治工具。
所以真正需要被追问的,不是印第安人对白人女性做了什么,而是,谁把别人的真实生活改写成自己叙事的武器?
参考文献:清华大学外文系名师讲坛首场举行|金莉教授谈“囚掳叙事与美国种族话语建构”.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2023.10.12
张慕智:印第安人的“他者”形象与北美殖民地人认同意识的演变.爱思想.2019.01.08
从玛丽·罗兰森的印第安囚掳叙事看北美殖民地白人女性文化越界.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洲印第安部落对俘虏到手的白人女性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