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8 16:50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撤销的邓柳乡,为何现在叫那溪圩

前段时间发表邓柳村的邓家祠堂,说起邓柳村的来历后有网友留言前去那溪圩看看,为此还亲自走一趟那溪圩。那溪圩是原邓柳乡的场镇驻地,撤乡并镇时邓柳乡并入仙湖镇,邓柳乡撤销后仍保留有那溪圩,仍旧保留有赶集,只不过不再像没撤销乡级建制前的热闹。尽管邓柳乡撤销,不过有疑问的是为何不叫邓柳圩而叫那溪圩。

那溪圩的前身是邓柳乡,那就得从邓柳乡说起,邓柳乡的前身是邓柳村,据说北宋时期有位邓姓人家随狄青将军平蛮而来,平蛮后还在邕州封大官。邓姓大官任满后来到一处长满柳树的地方落业,因此这个地方叫邓柳庄,而随着人口增多邓柳庄升格为邓柳村。邓柳村后来又有其它姓氏村民相继来落业,邓柳村至清朝康熙年间开圩,邓柳圩亦在清朝康熙年间形成。

清朝时期的邓柳圩是武缘县48个圩集之一,民国初期由于大圩并小圩政策的影响,很多小圩被撤销,不过邓柳圩仍旧是武鸣县32个圩集之一。民国初期设邓柳乡,民国中期邓柳乡改为邓柳团,属武鸣西区,新桂系上台后邓柳团改为邓柳乡,解放初期仍旧保留邓柳乡建制。解放初期的邓柳乡是甲等乡,对等现在相当于二等镇,而解放初期还没有仙湖镇什么事,要不是从站圩析出仙湖公社,想来往后就没有仙湖镇了。

解放初期的邓柳乡由邓柳一村、邓柳二村和邓柳街组成,民间亦称二村街。邓柳圩建在小半坡上,不利于未来发展,民国初期邓柳圩的乡绅们集资在那溪村购买土地建新圩,开圩的是邓柳圩的乡绅们,新圩仍旧叫邓柳圩,新的邓柳圩就在现在的那溪村旧圩屯,仍旧是邓柳乡的辖地。1952年,邓柳乡跟那溪村、攀桂村合并,合并的新乡用那溪的那和邓柳的邓起名那邓乡。

1958年实行公社制度,那邓乡撤销复名邓柳公社,那溪则是邓柳公社旗下的大队,为迎合当时的社会氛围,邓柳公社更名为幸福公社。上世纪60年代随着县城至仙湖公社的公路修通,邓柳乡乡公所亦搬迁至公路边,也就是现在的那溪圩,邓柳圩这个名字则归还给邓柳大队。那溪圩的地理位置和发展优势更加明显,邓柳圩之后就被那溪圩替代。

那溪,那指的是水田,溪则是溪水,水田的旁边有溪水环绕而起名那溪,如果北宋时期邓姓落业始祖不贪恋那几棵柳树,想来邓姓先民一定会落业于现在的那溪村。当然,要是邓姓先祖先落业于那溪村,想来现在就没有那溪圩,而是那邓圩或者邓溪圩。如果没有撤乡并镇,以邓柳乡距离县城23公里的优势,借助县城经济辐射的光环,想来现在的那溪圩应该叫邓柳镇,甚至邓柳街道都有可能。

邓柳乡90年代初期撤销并入仙湖镇,邓柳乡撤销后职能部门搬走,留下的就只有那溪圩。邓柳乡撤销之初,那溪圩并没有受到影响,村民该赶集的仍旧赶集,集市上非常的热闹,而随着大城吃小城,小城吃乡镇的策略实施,那溪圩没能抵挡得住新城镇化政策的影响,最后还是跟很多小集市一样走向冷清。比起很多小集市,那溪圩还算好,至少没有受到人口流失的影响,赶集依旧热闹。

那溪圩说起来也挺委屈的,而且距离仙湖镇比较远,按理说村民应该不会到仙湖镇去赶集,留在那溪圩的人应该很多,但现实却是人口逐步稀少。以那溪圩的底子发展潜力非常巨大,但非常的无奈,距离县城太近,人们就喜欢走县城。更让那溪圩感到委屈的是城镇化的稀释下,即便那溪圩在武鸣区来说是相对较富裕的地方仍旧留不住人,那溪圩的年轻人根本就抵挡不住大地方的吸引,人口流失异常的严重,那溪圩的赶集日能热闹起来才怪。

武鸣区是壮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山歌文化的核心区,每到三月三都举办大型山歌会,那溪圩距离县城也就23公里,相必也会受到县城山歌会的影响,那溪圩亦有可能是举办分会场地。每年三月三山歌会我们村都有很多山歌手去对山歌,可能我是个伪壮族,对山歌不大感兴趣,所以没有去凑过热闹,不知那溪圩的山歌会举办的怎么样。那溪圩的舞台修建的这么好,想必举办的晚会应该不在少数。

逛完那溪圩,吃一碗粉结束当天的那溪圩之行。那溪圩的肉粉也就8元一碗,8元一碗的肉粉值不值当只有大伙去评论。不且说米粉贵不贵,下午18点还有米粉吃,那溪圩应该也不至于前文说的那么冷清,至少这里应该还有夜市和夜生活。茶后文,谢谢拜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撤销的邓柳乡,为何现在叫那溪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