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又是从市级单位降为屯的小地方,市政为何搬走?
桂西南、桂西北一带的地名最有趣,带县的故事多,带城的文化多,代州的不好说,以前发表过旧县、旧城、古城等小地方的历史故事,并且写有很多旧州的文章不少,大新县榄圩乡的旧州屯原本以为是养利州的州治所在地,后来发现是个乌龙,榄圩乡的旧州屯是太平州的旧治所在地。本文写的旧州屯仍旧是大新县的旧州屯,不是榄圩乡的旧州屯而是雷平镇的旧州屯,雷平镇的旧州屯又是太平州的旧治,两者都是太平州的旧治,这又是为何?榄圩的旧州跟雷平镇的旧州两者相差足有30公里,但两者都是太平州曾经的州治所在地,太平州州治所在地之所以频繁更换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所致。太平州形成于唐代的的羁縻州,北宋初期朝廷出于管制边陲少数民族需要将太平州升格为太平寨。太平寨是个行政单位,对等现在相当于地市级单位,北宋时期的太平寨管辖有数个羁縻州、县、峒,太平寨旗下就有个太平州。
北宋时期羁縻太平州升格为太平寨,此时仍旧实行羁縻制度,土官不再是由土著望族出任,而是追随狄青南下平乱后戍边的李氏将领出任。太平寨的管治所在地大致现在江州区新和镇附近,南宋时期搬迁至丽江,也就是现在的太平镇。蒙古铁骑进入桂西南后太平寨土官归附元朝,太平寨则更名为太平路,李氏仍旧担任土官。
李氏土官归附元朝没多久就被明军推翻,李氏土官为求自保而归附明朝,为更好的统治桂西南蛮族,同时为加强边境的军事管理将太平寨改为太平府。太平路土官李氏归附明朝,但朝廷为了遏制地方力量将太平府土官制度改为流官制度,碍于李氏是地方传统豪族,朝廷为安抚李氏家族在安平州境地划出部分辖地设太平州,并由李氏家族出任太平世袭土州,州治设在新和镇附近。
明朝永乐年间因北边养利、万承两个土州因土地纠纷而发生械斗,为遏制万承、养利两个土州,太平土知州李园泰将州治搬迁至现在的大新县榄圩乡拉街的旧州屯。前段时间去榄圩乡游玩,发表拉街旧州屯的文稿,一度以为拉街的旧州屯是养利州的旧治所在地,后来发现是乌龙,拉街的旧州屯是太平州的旧治所在地。
明朝正统年间,时任太平土知州的李瑶将州治搬迁至雷平镇的旧州屯,板桥搬迁过来的原因是水源不足经常闹水荒。说经常闹水荒有点说不过去,拉街的旧州屯地下水非常丰富,那里现在还有一座纯净厂,搬迁过来的原因无非就是政治因素的考量。明朝正德年间,时任太平土知州的李琛将州治搬迁至现在的雷平镇,旧州屯的旧治不过是50多年的历史。
50多年或许不算长,但那也是2代人的时间,这两代人的时间里足以让旧州屯保留下很多的历史痕迹,遗憾的是在旧州屯逛了一大圈,没有看到太平州旧治遗留下一丁点的历史痕迹。可能是时间过于长久,也有可能是搬迁到雷平镇不远,搬迁州府时所有的产物都打包带走,旧州屯不留下一丁点痕迹也就不足为奇了。
尽管没有留下一丁点的历史痕迹,但旧州屯密密麻麻的的民房来看,当年的旧州屯人丁非常的兴旺,而且地处黑水河边,以当时水路为王的边带,当时的旧州屯绝对是交通便利的绝佳之地,更适合城镇建设,以当时李氏土司的构想,旧州屯未来变成大城市都有可能。只不过太平州只不过是个小土州,行政上是县级单位,但按人口算顶多也就是个丙级二等县。人口基数的局限性,注定让太平州摆脱不了小土州的命运。
旧州屯除了有个旧字以外都没有什么地方可旧的,原本以为旧州屯应该保留有几栋像样的老房子,依照本人喜欢吹牛本质可以将旧州屯吹嘘成几百年的古村落,遗憾的是旧州屯的居民房都是烧砖水泥钢筋房,现在吹嘘这里的历史也只能是旧州这两个字了。要说旧的物件也没有,就是上图的水塔,也不算旧,但矗立在屯边也算是比较独特的建筑物。
旧州屯周边有很多的土地庙,或许这就是地方习俗,修建土地庙的原因就是村民对这片土地的精神寄托,同时也是村民热爱这片土地的象征。明朝之前这一带的人口稀少,只要村民落业在某个地方就修建土地庙,修建土地庙就代表有主之地,同时也是对外宣告外人不可侵犯这片土地。村民每到某个节假日杀鸡杀鸭都给土地庙祭拜,对土地公敬重的同时希望土地公保佑村民五谷丰登、大获丰收。
本以为旧州屯应该保留有很多太平州很多的历史物件,就好比如石狮子、州衙、李氏土司祠堂等古迹,没想到转一圈毫无收获,好在回到雷平镇后看到有关帝庙、还有政务中心里面的旧州署衙。写过很多桂西南、桂西北的土司文稿,唯独大新县的李氏土司相对较少,往后有时间再写太平州和安平州的文稿。茶后文,谢谢拜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