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优等生无锡,最大的憋屈就是几百年没“名分”
无锡的优秀有目共睹、众人皆知!吴文化在此生生不息,不仅稳居中国GDP“万亿俱乐部”,人均GDP常年保持江苏第一,居全国前列,而且人文底蕴同样夺目。兼得产业活力与山水灵韵的无锡,是经济强、生态美、文化兴的现代典范。这位江苏优等生,最大的憋屈就是长期只是个“县”,隶属常州府或苏州府,而没有“无锡府”。“府”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其设置和调整往往具有历史延续性、战略重要性和区域中心性。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府级建制,如苏州府、常州府、松江府、江宁府、镇江府等,已经相对成熟和稳定。
无锡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是以“县”的层级存在的。汉至唐初长期隶属于治所在苏州的吴郡;唐朝之后,无锡县绝大部分时间隶属于常州府(或之前的常州、晋陵郡等)。常州府作为太湖平原西北部的中心,管辖着包括武进、无锡、宜兴、江阴等在内的多个县。
1724年(雍正二年),因无锡县人口众多、赋税繁重,朝廷将其一分为二:无锡县和金匮县,同城而治,但两县仍然同属于常州府。1912年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府”级建制被废除,实行省县两级制。无锡(含金匮)才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县级行政单位。
在“府”作为重要高层政区的漫长历史时期,无锡一直是以“县”的身份存在,并被稳定地纳入到更高一级的“府”(先是吴郡/苏州府,后主要是常州府)的管辖框架内。朝廷没有强烈的动因去打破这种已稳定运行数百年的行政格局,单独为无锡升格设府。
无锡在地理上位于太湖平原的核心地带,恰好处于苏州府和常州府两大传统区域中心城市之间。无锡处于运河沿线,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其距离苏州和常州两大府城都不算太远。在传统交通和治理条件下,它缺乏足够的辐射半径和战略必要性来独立支撑一个“府”级行政中心,去覆盖和管理一个足够大的区域。它更适合作为两大府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县)存在。
明清时期,行政中心的设定更侧重于政治控制、赋税征收和军事防御,经济因素虽然重要,但并非决定府治地位的首要条件。常州作为府城,其政治地位和历史积淀在当时是稳固的。无锡作为经济强县,其繁荣并未直接挑战到常州作为府治的政治地位。
设置一个“府”意味着要划分出一片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管辖区域,并设立一套完整的府级行政机构。这需要朝廷的批准和资源的投入。在江南这样一个府级建制已经非常密集且稳定的区域,朝廷没有特别的理由在苏州府和常州府之间再增设一个“无锡府”,尤其是在无锡尚不具备压倒性的、必须独立设府的区域中心地位的情况下。
但这一切,并不妨碍无锡的发展,特别是在清末民初,依托运河和沪宁铁路,无锡的米市、布码头、丝市繁荣,及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面粉、纺织业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崛起,使其经济实力在清末开始超越常州府城(武进),甚至在某些方面直追苏州,正成为全国性的经济重镇。
然而,正当无锡经济实力达到顶峰并超越其上级行政中心(常州),具备足够的经济体量和区域影响力之时,中国传统“府”级行政区划被废除或走向消亡的时期。民国废除府制后,无锡作为独立的县(后为无锡市)地位日益凸显。
1949年后,在新型的行政区划体系下,无锡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区域影响力,成为苏南行政公署所在地和首批省辖市,早于苏州、常州升格,奠定了其省内第二的行政排序。南京作为机动车编号以“苏A”开头,“苏B”则是无锡;在1992年地级行政区划代码排序中,无锡省内第二的“名分”得以确立:南京的行政编码为3201,无锡的行政编码为3202。这可以看作是对无锡地位的“追认”。
“名分”虽然是虚的,但无锡的优秀在这长期无“名分”的衬托下,就显得更加的可贵!打卡城市系列主编将此情已融于《打卡无锡》之中,更多城市故事,敬请期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