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8 16:49

吴起鹅城

行走厚重河南,感触身边历史
延津的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已经探访了两座古塔。这两个古塔分别是明万历延津十六景中的“广唐古塔”、“万寿浮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3出国保文物——沙门城址,十六景中的“吴起鹅城”。

沙门城址,当地俗称“吴起城”,位于新乡延津县榆林乡沙门村。沙门城址是历经汉、宋、金时期的古遗址。2013年,沙门城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门城址地处黄河故道,历史上延津县域长期位于黄河南岸,属开封府。沙门城址大致呈北窄南宽的梯形,西城墙、北城墙、东城墙北段保存较好,南城墙及东城墙遭到破坏而无存。北城墙长约740米,宽约35米,现存高约2米;东城墙长约640米,宽约35米,现存高约2米;南城墙长约1000米;西城墙长约800米,因上部积沙较厚,宽度不详,高度超过3米。
在我探访过的古城址中,沙门城是城墙保存最为完好,城市体量和墙体都很较大的一座。

本图及以下皆源于网络
这样一座煌煌大城,有着怎样辉煌的历史?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它的衰落和废弃呢?
在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吴起曾驻守此地,并在此地筑城屯兵,作为对抗秦国、威慑赵韩的重要据点。后来,吴起率众在此地夯土筑城,这座城市后来被称为吴起城。

宋金时期,沙门城址成为了从开封通往卫州的水陆交通要冲。北宋时期,这里被称为宜村渡,作为黄河南岸的关键渡口而闻名。
蒙元崛起,金宣宗从中都(今北京)迁都至汴京(今开封),这里成为汴京的门户。1214年,窝阔台调动河北和山西的兵力进攻黄河北岸的卫州,引发了著名的卫州之战。金军曾一度击退进攻卫州的蒙古军队。随后,为了抵御蒙古军队,金军将卫州治所和民众迁至宜村渡口,并在这里砌筑了新城,以胙城为附郭,作为汴京的北侧屏障。然而,由于兵力悬殊,卫州最终还是失守,蒙古军队在卫州进行了三日的屠杀。
蒙古蒙哥汗元年(1251年),卫州治所从宜村迁回汲县,并升为卫辉路。

故在元朝,沙门城曾近40年作为卫州治所的所在地。但在元泰定甲子年(1324年),沙门城因风沙掩埋,胙城县治所再次迁至华里店,吴起城也随之深埋地下。
在明代,这里分为东沙门镇和西沙门镇,知名诗人韩贯曾以“北望沙门路,无风亦起尘”的诗句描绘其景象。弘治十二年,因“此地多盗”,项城香台巡检司迁至此地,并逐渐形成了规模。至嘉靖十一年,更是建起了正厅、小厅、高楼、宅院等建筑,配备了22名弓箭手,彰显了其军事地位的重要性。

到了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长期流经延津的黄河在县西南奡村决口,向东漫流70余里。这次决口导致黄河断流改道,使得吴起城这座曾经的繁华渡口城镇逐渐衰败。失去了黄河水的吴起城,其经济地位和战略价值都大大降低。昔日繁华的城市景象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漫天的尘沙和荒凉的景象。

据顺治十六年的《胙城县志》所述,康熙年间,沙门镇至胙城县一带遭受了严重的沙患,绵延数十里的土地都变成了飞沙走砾的荒漠,胙城县的农田所剩无几。那时,一片片的沙地取代了树木和村庄,飞沙堆积成堆,衰草也零落不堪。整片土地都变得沙碱化,四野几乎都不长草木。

随着治所、商人和居民都纷纷离开,吴起城最终走向了沉寂。与李戴一起编撰《延津县志》的教谕越应扬曾有《吴起鹅城》诗一首,描绘了吴起城的沧桑变迁:“戎马遗踪旧筑沙,太平犬不嗅村家。沧桑几度叹今古,俯仰中原重感嗟!”

考古发掘探明,金元时期城址位于现地表下1.5米左右,北宋时期的遗迹则深埋于现地表3米以下。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遗物则出土于现地表7米以下。
吴起城兴于渡口、衰于沙患,也可以说是兴于黄河,衰于黄河。吴起城只是黄河在中下游的迁徙,被改变了命运的诸多城市之一!
讨论区:
您身边有哪些历史文化遗迹呢
关于吴起城还有哪些故事呢
相关链接
延津十六景-广唐古塔
延津十六景-万寿浮屠
延津十六景-酸枣遗迹
来源:走进身边的历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吴起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