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8 16:49

1991年的中国有多糟糕?那么难都挺过来了,现在更不能跪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现如今,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中年男人,向左是送快递,向右是跑外卖,身后是妻儿,身前是年迈父母。
这句话道出了当代中年人的不易,很多人都在抱怨物价太高、工资太低、钱太难赚。
然而殊不知,造成这一切与当今国际局势有着莫大的关系。
而在1991年,苏联解体刚解体时,我国也面临过类似的困局,并且当时全国人民所面临的挑战比如今还艰难。
那么,当年我们是如何全民同心闯过了这道难关呢?


01面临什么困局?
随着苏联、南斯拉夫两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然而,此时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正是需要大量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关键时刻。


西方所操控的舆论,开始唱衰“中国崩溃论”,他们扬言中国将会是苏联和南斯拉夫之后,第三个迅速进入解体时刻的国家。
这些言论吓坏了前来中国投资的外资,为了寻求资金避险,他们开始大批量的撤离中国市场。
更为关键的是,这时国有企业也在面临着改革,从原本的计划经济向自由经济转型,转型成功与否,关乎着千千万万国有企业工人的生计。


然而,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许多市场竞争力不足的国企,都陷入了“揭不开锅”的困境,导致不少国企面临着停工和破产的局面。
根据中国经济数据库显示,从1995年到2003年期间,中国国企的数量从原本的11.8万家,骤减到了3.42万家。
在这个期间,国企工人的数量也从原本的1.1亿人,减少到了4400万人。
也就是说,社会上突然涌现出了6600万下岗职工,他们又当何去何从?


南下去广东拧螺丝?但许多外资受到了西方舆论的蛊惑,已经大批量撤离,当时的广东也没有那么多的就业岗位。
跳槽去别的国企?整个社会的国企都在面临着同一件事——减员增效,此时若不是有过硬的技术,哪里有企业愿意接纳新人?
然而,这批下岗职工为国家已经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如今却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期。
他们之中,有人在原来的单位里拧了半辈子的螺丝,也有人当了一辈子的纺织工人,可以说除了找到对应的岗位,他们已经算得上没什么技能傍身的失业群体啊。


02如何应对?
对于这一局面,国家也没有坐视不理,而是由上至下掀起了一股热烈的下岗再就业浪潮。
很多地方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开展了五花八门的再就业培训课程,并且这些课程面对下岗工人都是免费提供的,甚至还有些地方安排了培训后推荐就业的机会。


有人在这些课程里学到了餐饮技术,也有人掌握了家政技巧,还有人掌握了水电、装修技能。
随之而来的就是90年代个体潮。
下岗工人无怨无悔,他们转身跑去市场上做起了自己的小本生意,卖熟食的、开餐饮店的、接揽装修活计的……甚至还有些人头脑灵活,还走在了时代前沿,办起了录像带租赁店、鲜花店、蛋糕店这些从前闻所未闻的“潮店”。
而在国家层面,也在发挥出最大的能力,进行宏观调控。


外资撤了,市场缺钱,那咱们就自己增发钞票、发行国债券。
现如今,我们都知道增发货币这种方式是很容易损毁一个国家经济根基的手段,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可是,那时候我国的情况却完全不同,当时的人民币尚未与国际完全接轨,因此这时候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可以避免通货膨胀了。
那就是给这些增多的货币赋予真实的经济价值。
因此,那个阶段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一个大修基建的现象,修铁路、修公路、修大桥。


如此一来,增发的货币就可以在这些基建项目中变成了材料货款、工人工资。
而这些钱又通过工人的口袋,进入市场消费,活跃了90年代的个体零售市场,使得增发的货币在市场中形成了良性循环流通。
因此,很多人现在都还在怀念九十年代,他们都说那时候随随便便开个小店,赚的钱都比从前做工人的时候翻好几倍,简直就是捡钱似的。
90年代,正是中国人民全力以赴去共渡难关,这才使得中国破灭了西方“中国崩溃论”的预言,因此从九十年代末开始,越来越多的外资来到中国建厂,还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为如今中国之崛起奠定了资金和技术基础。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下岗潮
2、新京报:按他们的说法,中国至少已“崩溃”五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991年的中国有多糟糕?那么难都挺过来了,现在更不能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