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8 16:49

范蠡临终遗训:人生四祸,避则安生

文 | 吴钩随笔
他曾翻云覆雨于庙堂之上,亦能退隐江湖、笑看风云。
他辅佐勾践卧薪尝胆,助越国复兴,却在最荣耀的时刻转身离去,散散家财,不恋权柄,终老五湖。
这个人,是春秋的智者范蠡。
他一生深谙人情冷暖、世事无常,在生命的尽头,留下一句警世遗训: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祸。”
人满,即是欲满、话满、气满、念满。太满者,必溢,必损。
他看穿的不只是权谋,还有人性最深处的裂缝。他一生警惕四祸,终能安稳抽身、不惹祸端。
而这四祸,至今仍在我们身边,悄然滋长。

一、祸从口出:不必什么都说说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亦可能是毁桥的利斧。
范蠡辅佐越王,却从不直言,而是以梦境之言点醒君王;不是胆怯,而是懂得:真话不宜尽说,直言未必是福。
反观商鞅,因变法得罪权贵,终被车裂,身死族灭。皆因言语锋芒,无处收口。
在今天的职场与人际交往中,情绪化的表达、不加筛选的发声,往往不是沟通,而是埋雷。
你说得越多,暴露得越多;你解释得越急,越容易误伤他人。
闭嘴不是冷漠,是懂分寸;不说不是退缩,是自守之道。
少言,是一种能量的保护,更是一种处世的智慧。

二、贪而不止:想要越多,失去越快“赚十取七,留三分予天地。”这是范蠡的经商守则。
他三掷千金,却散散家财,从不执着盈满。钱财若水,握得太紧,便从指缝流走。
秦始皇求长生、和珅敛财八亿,最终一个身死沙丘,一个满门抄斩,贪欲的代价,无人能幸免。
而今时代,欲望变了模样,不再是金银珠宝,而是更高的消费、更快的上升、更强的控制感。
我们想要更多,却也更焦虑、更空虚,成了欲望的奴仆。
真正的富有,不是拥有一切,而是能够止于适度。
节制欲望,是给自己留下退路,也是给命运保留余地。

三、傲不可长:锋芒太盛,必遭天忌关羽自诩义薄云天,却因轻敌失荆州;韩信功高震主,终被刘邦所杀。
骄矜,是盛极而衰的前兆。
范蠡虽位极人臣,却常以布衣自居,见乞丐亦施礼,不居功,不自傲。
他常自警于《易经》:“亢龙有悔。”
是的,龙若飞得太高,便会引雷而落。
在现实中,太多人败于自己走得太快,说得太满、得意太早。
一个人最该小心的时刻,是众人喝彩、万象顺遂之时。
能低头者,不跌倒;能收锋者,不折翅。

四、执而不破:放不下的,终将压垮你李斯临死方悔:“牵黄犬、出东门,不可得也。”
权力、欲望、名声,他握得太紧,终被反噬。
而范蠡,在越国大功告成之日,便乘舟远去。他懂,真正的成全,是及时抽身。
甚至当儿子犯法,他也不愿动用旧日威望,只说:“若真有罪,当依法赎之。”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损失厌恶”——我们总觉得已经拥有的,不容有失,于是死死不放,越陷越深。
可有些执念,不是你的执着,而是你不敢面对的空虚。
真正的清醒,是敢于松手、敢于转身。

五、四祸对策:在时代满溢中,学会留白这个时代太满了:满屏信息、满腔欲望、满脑期待。人,一旦太满,便容易失衡。
范蠡的智慧,给躁动不安的今天,一份“留白之道”。
✦ 想说话时,先沉默三秒问一句:“非说不可吗?”
沉默是断开情绪的开关,也是自我内省的入口。
✦ 想买东西时,等三天延迟满足,是对贪欲最温柔的降温方式。
✦ 得意时,低头看看脚下是坦途,还是悬崖?谦卑,是最好的护身符。
✦ 执念上头时,算一笔账这个你死死不放的东西,真的值得你用十年健康、尊严、自由去交换吗?

尾声:千年前的箴言,依旧穿透人心范蠡走了两千多年,
可“祸从口出、贪欲无止、骄矜自损、执念成魔”的故事,仍在不断上演。
避开四祸,不是退让,而是自保;
洞见人性,不是冷漠,而是清醒。
真正的强大,是看透世相后的从容,
真正的自由,是克制欲望后的安宁。
愿你在人生路上,言有分寸,欲知止足,心守虚怀,手敢松开。
避开这四祸,便是你能给自己最大的福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范蠡临终遗训:人生四祸,避则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