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何不敢重用赵云?你看看赵云的“靠山是谁”,不是诸葛亮!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橘子编辑|橘子
《——【·前言·】——》
刘备临终时,把托孤大事交给诸葛亮,却唯独没有点名赵云。很多人以为是诸葛亮在打压,其实真正的答案,藏在刘备的格局里——赵云的“靠山”,并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关羽张飞,而是他自己。
可问题就在这里,赵云一无派系,二无裙带,三不逢迎。他靠的,全是个人实力。可在那个讲人情、讲关系、讲政治背景的时代,仅靠实力,真的够吗?
战功赫赫,却不入核心圈赵云是个早就打出名堂的人。
他不是靠着关系混进刘备阵营的,更不是科班出身的谋士。他靠的是一枪一马、一腔热血,真刀真枪杀出来的硬汉。
年轻的时候,他就是常山郡出了名的猛将。比起那些投机从政的官僚,他显得太“干净”了,干净得有点不合时宜。打仗他不挑地儿,不选时间,主公说上,他就冲,没怨言,也不邀功。
刘备初次见到赵云,是在公元200年前后。那时候赵云还在公孙瓒麾下任骑都尉,而刘备是个到处“寄人篱下”的流亡君主。公孙瓒虽雄踞幽州,但眼光不济,没看出赵云这人非池中物。倒是刘备,跟赵云结交之后,立刻把他视为心腹。
他们算是一见如故。赵云也认定了刘备——这个出身低微,却能礼贤下士的男人,值得追随。
可惜,这种“情义投缘”的开场,最终却没换来“重用到底”的结局。
公元201年,赵云跟随刘备,进入荆州,开启了人生最关键的一段旅程。他真正让天下震动的一战,就是当年的长坂坡。
当时,曹操二十万大军南下,刘备兵败如山倒。军民数万一起撤退,妻儿老小跟着部队挤在山路上,队伍乱作一团。
这个时候,赵云做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他只带几十骑,从混乱中杀回去,救出甘夫人、阿斗,还顺手斩了曹军校尉、夺马夺旗,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
这一战,成了赵云一生的名片。刘备激动地当众赞他“子龙一身是胆”,几乎要当场封侯。
可就是这么惊艳的一战,并没带来真正的权力跃升。
赵云被授予牙门将军,地位上看是升了,但跟关羽、张飞相比,这个职务只是中级武将,连都督权都没有,谈不上调兵遣将、掌控一域。更重要的是,他没被编入战略核心圈。
关羽在荆州自成一系,张飞镇守巴西,有地盘、有兵权。而赵云呢?他被安排在桂阳当太守,看似重要,其实是后方安抚民众的文职差事。
这种安排,并非刘备不识人。刘备聪明得很,他知道赵云能打、忠诚,但也知道赵云“太干净”。
赵云没靠山,不拉帮,不站队。他就是一个兵,一个“工具人”。对主公来说,这样的人很好用,但用完之后——他不会自己往上爬,也没有人替他说话。
在刘备刚进入益州的时候,赵云立下不少战功,协助定军山、安抚百姓、稳定局势,处处冲在前头。但人们都记住了关羽的威风、张飞的猛悍,记住了庞统的死忠,法正的谋略,却很少有人提起赵云在后方的奔波。
因为他低调,不争,做得多,说得少。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的存在被当作了“补位”,不是“核心”。
汉水之战扬威名,却难得统兵实权时间到了公元219年,刘备迎来了人生高光时刻。
这一年,他和曹操争夺汉中。刘备亲自领兵,赵云、黄忠、魏延等人为主力干将,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拉锯战。
其中最关键的一场小战役,叫“汉水之战”。这场战斗里,赵云再次上演神操作,把一场本可能全军覆没的失败,硬生生扳回一局。
当时局势很凶险。刘备主力部署不利,敌军突袭后方,阵型混乱。赵云带着一支小队执行掩护任务,结果却发现整个后军已经被敌人打穿。
正常人早就掉头逃命了,赵云没那么干。他冷静判断,带兵绕路突袭敌后军。他的部队只有几十人,对面是几百号曹军。他没选择硬拼,而是选了个窄谷设伏,又设假旗造势。敌军误以为刘备主力反击,大乱。
他趁乱出击,手起枪落,一通杀伐,曹军溃退,几乎没看清发生了什么。更神的是,他还从乱军中救出刘备部将和几十个落单士兵,安全撤回营地。
刘备听说后,亲自迎他,称赞说:“子龙真勇!”
按常理,这种战功该直接封为军团司令,统领数千人没问题。可结果呢?
黄忠被封后将军,魏延逐步走上独当一面的地位,而赵云,还是那个“翊军将军”。
这个“翊军”,是随主将作战的副手角色,不能独自调兵,也没有辖地。说白了,刘备只让他打仗,不让他管人。
这不是因为赵云不够强,而是因为他太“中立”了。刘备用人有个标准:能打没用,得听话;忠诚不够,还得有关系。
黄忠背后是法正推荐,魏延走的是庞统、刘巴路线,甚至连马超都算半个“人脉包”。赵云呢?一个人都不靠,全凭本事。
这种人,在领导眼里就是“好兵不好管”。
更关键的一点是,赵云从不参与“主将联盟”。他和关羽、张飞虽并肩作战多年,但私下交情并不深。他尊敬诸葛亮,却从不攀附,也不参与权力斗争。
刘备是个做派很“人情”的主公。他的核心圈子,讲的是“兄弟义气”、讲的是“谋士背书”、讲的是“阵营归属”。赵云都不沾。
这就注定了,哪怕他能打,再多的军功,也只是一个“绝对服从”的执行者,而不是战略决策者。
其实,在老一辈君主眼里,这种“太干净”的人,是可敬,但不可重用的。
不是诸葛亮的亲信,也不是派系中的一员赵云在刘备麾下混迹多年,军功无数,却始终没有机会掌控实权。很多人以为,他的靠山是诸葛亮,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诸葛亮对赵云的确欣赏,但两人之间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师徒”或“派系”关系。赵云也从没借过诸葛亮的势,更没在政治上与他结盟。相反,赵云是整个蜀汉体系里,最“中立”的人。
这在当时,其实是种危险的姿态。
回头看看蜀汉建国的权力结构:刘备一手提拔起关羽、张飞,是结拜兄弟;法正是老荆州派的核心,扛起谋士的大旗;庞统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门人如刘巴、马良仍活跃在政坛;而诸葛亮更不用说,自白帝托孤后,他几乎一手操控了整个朝局。
这四股势力盘根错节,互相制衡,而赵云一个人,居然谁都不靠,偏偏又常年活跃在战场,动辄就是救主、护驾、守幼主的大任务——这就显得太特殊了。
不属于任何一派,就意味着没人替你说话。尤其在刘备死后,朝局骤变,诸葛亮执政,赵云并没有因此受宠,反而一度被贬。
比如建兴五年,诸葛亮北伐前夕,赵云与邓芝担任“疑兵”,负责在箕谷方向牵制曹魏。结果战事不顺,赵云被撤职,降为“镇军将军”,从一线调回成都。
这事看上去是战败处理,但熟悉三国局势的人都清楚,这实际上是一次“边缘化”。
赵云没有派系,在政治博弈中没有资本。诸葛亮是政治家,他治国讲的是稳定和可控——而赵云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代表,在集权体制下,就是变量。
赵云也许明白这一点,但他从不争辩。他不像魏延,有勇无谋还爱顶撞诸葛;也不像马谡,靠嘴皮子骗了大权还误了街亭。
他从始至终,守规矩,讲忠诚,不乱说,不越位。可他越“安分”,就越容易被忽视。
更讽刺的是,赵云为人太正,连亲族都没能搭上顺风车。他一生无亲信,无党羽,做官几十年,没人跟在他身后拉山头、组班子。连儿子赵统,也不过是文官身份,远不如张苞、关兴这些“世家二代”。
这就是赵云的“政治软肋”——他太干净了,干净得没有半点利益牵连,连别人拉他下水都无从下手。
所以,刘备当政时,他是战场工具;诸葛亮当政时,他是安抚人心的老将牌。说白了,他始终是一个被“用来守”的人,而不是“拿来治”的人。
信任之外的“距离”刘备确实信任赵云,但这份信任,是“局部”信任,而非“全面”托付。
他可以让赵云带兵救人、断后掩护、守住幼主,却始终没把大权交给赵云。赵云没有荆州驻守权,没有北伐主帅之位,也没有自封疆之权。
刘备聪明,他深知赵云这样的人如果登堂入室,一旦获得实权,就不太“好控”。不是说赵云有野心,而是这种独立性太强的人,在一个讲究“亲疏远近”和“人情利益”的格局里,不是“安全棋子”。
更何况,刘备自己也是政治老手。他打天下靠的是人脉和资源,而不是单纯战力。像赵云这种不玩关系、也不经营势力的将军,在他眼里就是“能用,但不能托底”的人。
刘备之所以能从卖草鞋混到汉中王,再到进位称帝,靠的是一步步编织自己的权力网络。他提拔的不是最能打的,而是最“好用”的——比如庞统这种愿意为他舍命的人,比如关羽张飞这种有家族联结的“哥们将军”。
而赵云,除了个人能力,什么都没有。他的升迁,全靠自己打出来的战绩,但偏偏他又不贪功,从不抢戏。就连“长坂坡救主”这样的大事,他也没有在之后靠这件事谋个更高的位置。
历史最终给他的定义,是“忠勇”,不是“重臣”。
公元229年,赵云病逝,蜀国上下为之哀悼,追赠顺平侯。这是对他一生功绩的认可,但也仅此而已。没有权位继承,没有家族延续。他这一生,打过无数场硬仗,却没在政治上留下半点痕迹。
等到诸葛亮死后,赵云早已被后起之秀取代。蒋琬、费祎、姜维这些“后诸葛时代”的人,不会再提起“子龙一身是胆”,也不会再从他的经历中汲取什么经验。
他的名字,被写进史书,却慢慢从权力名单上消失。
赵云不是不想为国效力,他是没被允许走到那一步。
他的靠山,从始至终只有一个——他自己。而这一点,在权谋丛林里,是最危险的生存方式。
页:
[1]